(以下内容从华西证券《非银金融周报:积极信号频出,看好非银板块后续投资机会》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周(2023.10.15-2023.10.21)A股日均交易额8,052亿元,环比减少4%,同比减少4%。2023年四季度以来的日均成交额为7,888亿元,较2022年第四季度减少6%。2022年日均成交额9,252亿元。沪港通:本周北向资金净流出240.46亿元;2023年9月,北向资金合计净流出375亿元。2019/2020/2021/2022年北向净流入分别为3,517/2,089/4,322/900亿元。两融:截至2023年10月19日,两市两融余额16,241亿元,环比减少0.06%,较2022年日均水平(16,184.65亿元)上升0.35%。两市融券余额841亿元,占两融比例约5.18%。
本周(2023.10.15-2023.10.21)非银金融申万指数下跌1.18%,跑赢沪深300指数2.99个百分点,位列所有一级行业第2名。细分板块来看,证券板块上涨0.64%、保险板块下跌4.72%、多元金融下跌1.77%、互联网金融下跌1.85%、金融科技下跌2.18%。华创云信(+24.16%)、锦龙股份(+21.38%)、首创证券(+15.92%)、中科金财(+13.89%)、财富趋势(+13.05%)涨幅靠前。
券商:分红制度优化和央企密集增持有望对板块形成有利催化
10月20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以及《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现金分红相关条款进行了修订。相应的,沪深交易所同步发布了现金分红相关业务规则。我们认为,此次监管部门规范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重点关注不分红及分红水平低的公司,引导高比例分红企业合理分红,并鼓励提升分红频次,有助于减少公司冗余资金、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上市公司通过加大现金分红力度等方式回馈股东,用真金白银回报投资者,有助于向投资者传递对公司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充足信心,持续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
继10月11日中央汇金宣布增持四大行后,10月16日,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移动、中煤能源等10家央企陆续披露增持或回购计划及进展的公告,按当日收盘价计算,增持回购涉及资金约60-80亿元。10月19日,包括内蒙华电、国电电力等在内的7家央企上市公司披露增持或回购公告。我们认为本次央企密集“真金白银”增持回购有望直接承接部分抛压盘以稳定股价,保护投资者利益;同时也表明公司及重要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利于向市场释放积极向好的情绪。
展望后续,我们认为资本市场政策的持续推出以及央企密集增持回购都将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从而对大盘形成有利催化,券商板块有望从中受益。建议关注头部券商中金公司、华泰证券,财富管理龙头东方财富,以及受益标的中信证券。
保险:政策引导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10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向各人身险公司下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指出要规范承保管理,不得采取大幅提前收取保费并指定第二年保单生效日的方式进行承保,不得将客户实质为保费的资金存放于其他投资理财类账户,防止出现承保空档,引发合同纠纷,滋生经营风险。我们认为,该文件的下发,短期内会对依赖开门红的险企有较大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险企继续正常推进开门红,不指定生效日就把业务立即承保,四季度业绩归入2023年经营结果,将会影响险企2023年KPI考核和2024年KPI考核指标设定,以及导致2024年一季度保费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如果暂缓或推迟开门红的推进,12月中旬启动开门红,在减小时间差的前提下争取让保单在2024年1月1日生效,险企开门红的备战时间将大大缩减,可能会导致险企因备战时间不足而开门红无法发挥出预期水平。但长期来看,该通知有助于降低开门红存在的“过度营销”、“变现返佣”、“保障空档期理赔纠纷”等风险,引导整个保险市场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倒逼保险公司回归客户需求,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吸引客户。10月2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召开2023年三季度银行业保险业数据信息新闻发布会,回应“报行合一”政策,表示截至目前,绝大多数开展银保业务的银行已与保险公司按照“报行合一”的要求重新签约,有的保险公司银保新业务已达往年同期水平,个别业务量还有提升;整体来看,保险公司银保业务运行平稳、进展良好,初步估算银保渠道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约30%左右。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全面推行“报行合一”,抓紧启动个人代理渠道、经纪代理渠道的“报行合一”工作。我们认为,多项政策的推出均有利于缓解保险行业长期存在的恶性竞争,引导险企关注客户需求,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我们推荐经营稳健、最先开启开门红的中国人寿,转型领先的中国太保,业绩弹性更高的新华保险。
风险提示
资本市场改革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波动风险;利率超预期波动风险;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