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重估中国”系列报告:1990年代末的转型,对当下有何启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1990 年代末,我国也曾面临内部转型和外部压力的挑战、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依靠结构性改革、辅以扩张性政策,我国成功跨越转型阵痛期、重返高增长轨道。彼时应对的思路是什么,对当下有何启示?本文梳理,供参考。
1990 年代末我国曾经历通货紧缩,经济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0 年代末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突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1998 年,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外需支撑的高速增长难以维系,经济增速连续两年“破 8”。微观表现看,企业部门盈利大幅缩水,投资需求萎缩、负债扩张大幅放缓;居民部门收入增速下降、消费低迷,资产负债表也出现收缩。
传统增长动能转弱、信用收缩压力增大,“大干快上”的投资驱动模式面临调整。90 年代工业部门低水平的重复投资催生了大量过剩产能,供需失衡下、简单扩大再生产已不可持续。前期因过度扩张积累的大量债务也浮出水面、银行坏账高企面临“技术性破产”。实体经济陷入企业经营恶化-居民失业加剧-内需持续萎缩的恶性循环。
依靠结构性改革重返高增长,通过宽松政策管理转型期下行风险
为摆脱经济增长困境,政府大力推行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能。1998 年,国家启动国企三年脱困改革,国有经济部门重组后、资源错配问题得到改善。为进一步缓解供给过剩,政府还逐步放开外贸经营权、调增出口退税税率,鼓励私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需求侧改革也同步推进,商品房市场建立后房地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
政府还积极实施扩张性的政策组合补位需求,以对冲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短期紧缩影响。1998 年起,政府大幅提升赤字率、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恢复信用扩张功能,财政部还向四大国有银行定向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金,成立四大 AMC 系统性剥离不良贷款。货币政策保持连续宽松、消费贷款成为新的信用扩张方向。
以史为鉴,转型阵痛期是经济破局的必经之路,新兴产业和服务消费或成为新的增长点
以 1990 年代为鉴、经济破局并非一蹴而就,转型需要时间、政策需要配合。1990 年代末经济用了五六年时间才恢复“活力”、扩张动能不断增强。为实现转型期的平稳过渡,货币宽松和财政发力或是对冲需求的阶段性下行的必要条件。经济的破局还需要相应的改革推进,以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和资产回报率的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要求下、新兴产业和服务消费或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近年来,新兴产业逐步壮大、“三新”经济对第二产业的贡献抬升至 19.4%。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下、最终消费对 GDP 的贡献由 49.3%升至 53.2%。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产业政策持续发力或加速打造多极产业集群,保障类政策加力支持或可推动扩大消费基本盘。
风险提示
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地缘冲突加剧。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