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海外周度观察:美国经济演绎的三个场景——2015、2019和2023年的比较》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海外经济自2022年初全面重启以来,经济的韧性远超预期。弱预期与强现实之间的对比与国内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硅谷银行和瑞信事件后,美欧经济向何处去,能否逃逸衰退,衰退何时到来,抑或是否具备不衰退的条件?
热点思考:美国经济演绎的三个场景——2015、2019和2023年的比较
美国经济周期的“坐标”:或已处在从放缓到衰退的“十字路口”,疫后复苏周期的顶点渐行渐近。NBER周期顶点的特征是:6个底层指标中至少有3个出现高点,且持续下行一段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截止到2月,NBER周期分析框架中的6个指标中已有4个指标出现了回撤:非农薪资就业(-0.1%)、实际个人消费支出(-0.1%)、批发与零售实际销售额(-3.7%)和工业生产指数(-1.4%)。3月非农薪资就业继续创新高。所以,只能说顶点渐行渐近。
2023与2015的比较:有没有可能是一次“假衰”?这次不一样:(1)经济周期的阶段不同:2015-2016年为复苏中期,2023年已处在复苏尾声;(2)美联储紧缩周期的阶段不同:2015-2016年为紧缩初期,2023年为紧缩尾声;(3)信用周期的阶段不同:2015-2016年银行信贷供给小幅收缩,2023年则显著收缩;(4)期限利差方面,2015-2016年期限利差始终为正,而这一次,10年-2年和10年-1年利差早在2022年7月已经出现倒挂,最高时均达到了120bp。
2023与2019年的比较:有没有可能是一次“软着陆”?2023年与2019年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结果或不一样:(1)产出缺口或失业缺口都为正;(2)货币政策都处于紧缩尾声;(3)银行信用边际收紧;(4)期限利差均出现倒挂;但是,2023年的产出缺口更大、货币政策更紧、信用紧缩程度更高、期限利差倒挂更大。更重要地是,2019年美国通胀压力较小,美联储的政策空间更大。这一次,美联储或难以兼顾“去通胀”和“软着陆”。
海外基本面&重要事件:欧洲经济分化加大,美国债务风险上升
欧洲服务业PMI改善,带动综合PMI回升,制造业仍走弱,反映经济分化加大。欧元区4月服务业PMI录得57,前值55;英国升至55,前值53;德国升至56,前值54;法国56,前值54。服务业的普遍改善带动欧元区综合PMI升至54,但制造业PMI继续走弱,欧元区4月制造业PMI降至46,前值47,德、法分别下行至44及46。
美国税收缴款不及预期,债务风险上升。收入端,4月美国税收缴款大幅低于去年同期,导致TGA余额回升幅度低于预期,占比较高的个税增速回落幅度较大;支出端,联邦政府支出增速3月仍扩大至36%,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1月美国突破债务上限后,财政融资方式主要依赖于节省开支,收入回落加速可能引起债务上限到期日提前至6月。
全球高频数据显示美国商品消费回落,全球出行情况改善。美国新增职位数回落,初请失业增加;欧美通胀回落,能源价格上涨;全球航班流量回升,美国国内地铁客运量增加;美国抵押贷款购买指数回落;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回落;美国港口集装箱轮船数量减少,发达国家进口增速回落。
大类资产高频跟踪:欧美股指分化,10年期国债利率普遍上行,美元走强,商品回落
全球主要股票指数涨跌分化,港股领跌。发达国家股指中,澳大利亚普通股股指、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领跌,分别下跌0.5%、0.4%和0.2%;法国CAC40、英国富时100和德国DAX领涨,分别上涨0.8%、0.5%和0.5%。
发达国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全线上行。美国10Y国债收益率上行5.00bp至3.57%,德国10Y国债收益率上行7.00bp至2.44%;英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分别上行20.15bp、6.00bp、4.60bp和1.50bp。
美元指数走强,英镑、欧元兑美元涨跌不一,人民币贬值。挪威克朗、加元、日元和欧元兑美元分别贬值1.9%、1.3%、0.3%和0.03%,仅英镑兑美元升值0.20%。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分别贬值0.35%、0.41%至6.8920、6.9005。
大宗商品价格多数下跌,原油和贵金属价格下跌,有色、黑色和农产品涨跌分化。对欧美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和衰退的担忧加剧原油下跌;由于煤炭一季度产量高企且进口高位、叠加焦钢企业低库存策略,焦价短期内或维持弱势。
风险提示
俄乌冲突再起波澜;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工资增速放缓不达预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