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海通国际《硅谷银行事件解读》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零利率时代的隐忧
走向零利率的时代,是资产持有者的幸福年代。随着利率的下降,各类资产价格会膨胀。债券最为直接,股票、房地产皆如此。
短端利率走到0之后,降息红利就吃完了,但是还可以吃“期限利差的红利”。
由于长期利率仍保持一定水平,有时期限利差还很大,理论上“玩钱”的金融机构只要以零利率借入钱,买入长期债券,然后再拿债券抵押0利率借钱……往复循环即可。
有时候期限利差还很大,在3%以上。加杠杆吃这个利差是很爽的,买国债也没太大信用风险。
但有个问题是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例如买入久期5年的国债(其实还有30年国债),如果市场利率上升1%,那么理论上债券价格要下跌5%(也就是未来5年少收的1%利息,要在当前价格中一次性体现)。而且这时候负债端利率也会上升1%。加起来会有-6%的收益影响。
如果无风险利率不是上升1%,而是3%,那么就有-18%的收益影响。若是还加了五六倍杠杆,那就亏完本金了。
有问题就会有“办法”。会计报表中有债券投资三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下称“AFS”)、“持有至到期投资”(以下称“HTM”)。其中AFS的价格波动不计入利润表,但计入资产负债表;HTM的价格波动既不计入利润表,也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就用摊余成本记账。
所以“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些长久期债券统统放到HTM,至少也要放到AFS。实际上,这是一种“鸵鸟政策”,隐含的思想是“浮亏不算亏”。
会计准则的本意,是如果资产和负债做好匹配,那么其实可以不管市场价格波动(例如用20年期限的保单负债资金来买20年国债)。但在错配的情况下,显然不能不理会价格波动。如果负债可能随时撤走,或者利率突然激增,实际操作中就不可能做到持有至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