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2023年医药生物行业年度投资策略报告:春去春又来

来源:中航证券 作者:沈文文 2023-01-17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核心观点:

复盘2022年医药行业全年走势,整体处于调整态势,目前行业处于底部位置,修复在路上。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主要经历了两波明显的上涨行情,包括5-6月份以及10月初启动的新冠产业链驱动的上涨。从医药生物各子板块的月度涨跌幅来看,医药商业,尤其是线下连锁药店板块,受益于居家自主诊疗、保健消费和市场集中度提升等多重利好因素,在行业中表现强势。横向比较其他行业和全部A股,截至12月31日,申万医药生物板块下跌10.32%,跑输全部A股(-3.64%),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8, 居于中游水平。对比子板块2021年及2022年涨跌情况,2021年显著上涨的部分子板块2022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估值回归的逻辑。根据市值分类,2022年医药生物企业剔除次新股后,以小市值药企表现最佳,但整体表现弱于2021年。次新股2022年平均表现优于2021年,较行业内其他市值类型的公司相比,整体表现出较好的韧性,在行业整体调整的状态下呈现出较高的活跃度。

2022年前三季度,在常规医疗和新冠疫情构成医疗总需求的背景下,医药行业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凸显了行业长坡厚雪的特征。2022前三季度,医药生物板块实现营业收入18303.61亿元,在申万31个行业中排名第10,收入规模处在行业中上游位置;营收增速为10.05%,较上年有所下降,但行业排名较上年明显提升。 2022前三季度医药生物板块实现归母净利润1848.34元,行业排名第6,排名较为靠前;归母净利润增速为5.52%,较上年有所下滑;行业排名第12,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整体来看,医药生物板块的归母净利润规模和增速仍处于中上游水平。

政策方面,2022年2月发布的《“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把创新作为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并明确了“到 2025年,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突出,创新驱动力增强,国际化全面向高端迈进“等目标。在前沿技术领域,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标志着我国医药行业向更高水平原始创新的转变。同时,规划提出,“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对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出更高要求,创新逻辑持续强化。药品集采方面,第七轮国家药品集采中选药品平均降价48%,与此前五批国家药品集采相比,降价幅度略显温和。随着药品集采常态化,未来行业将持续分化,龙头效应进一步凸显。生产管线丰富,研发能力突出,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从中获益。高值耗材全国集采方面,第三批国家组织高值耗材集采,即脊柱类耗材集采产生拟中选结果,高值耗材器械集采常态化趋势得到验证,高值耗材价格下降预期逐步兑现。省级高值耗材集采在国家集采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围,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省级集采产品种类包括:心脏介入电生理类耗材、体外检测类耗材肝功类生化检测试剂、口腔科种植牙以及正畸耗材等。随着集采的全面铺开,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应用成熟、竞争充分、同质化水平较高的高值医用耗材品种以量换价已是不可逆的趋势。2022年医保谈判延迟,预计价格降幅相对温和。

综合来看,创新药是国家医保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创新能力强、竞争格局相对缓和领域的创新型药企有望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更大的竞争优势。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国内医疗新基建蓬勃发展,医院建设项目随之快速增长,医疗新基建不仅包括大型公立医院的扩容,也包括基层医疗机构的提质改造,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2021年11月,《“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方案(2021-2025年)》中指出,到2025年,全国至少1000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配套融资等政策陆续出台,医疗新基建需求释放将有效驱动医疗器械市场扩容,是“十四五”期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一条值得关注的主线。国产医疗器械产品迭代升级将有望迎来加速,具备自主可控和进口替代的头部医疗器械企业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医药重仓持股和超配比例位居前列。从2022前三季度重仓持股情况来看,医药生物行业基金重仓持股金额为4499.59亿元,占比为10%,位列基金重仓持股行业排名第三;

超配情况来看,31个行业中共有11个行业基金重仓持股实现超配,医药生物行业超配比例为2.08%,位列基金重仓持股超配比例行业排名第四。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震荡幅度较大,医药行业在基金重仓持股中持续位居前列,成长能力和防御属性仍然受到投资者青睐。纵向来看,医药行业重仓持股2022年前三季度整体表现较为平稳,三季度医药行业重仓持股环比略有下滑。从医药生物行业基金重仓持股比例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基金重仓持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的市值占持有A股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1.67%、10.22%和9.92%。对比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和标准行业配置比例来看,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依旧保持在超配状态。2021年末至2022Q3期间,行业超配比例有所下滑。医药行业各子板块基金持仓呈现分化态势,2022Q3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医药商业和中药子板块的基金重仓持股比例上升。在我国药品、耗材集采提速的背景下,国产替代加速,创新能力强和具备自主可控逻辑的相关板块和企业的关注度得到提升,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成为2022Q3基金重仓持股增幅较大的重点子板块,行业内重仓持股比例分别由2022H的8.92%和19.11%提升至2022Q3的14.08%和23.99%。医药商业重仓持股比例由2022H的1.42%提升至2022Q3的2.96%,中药重仓持股比例由2022H的7.64%提升至2022Q3的8.2% 。基金重仓持股集中度高,各子板块基金重仓持股前三名公司占比超过50%。其中,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板块前三名重仓持股公司占比合计分别为57%、73%、82%、56%、70%和67%。

我国资本市场深化对外开放进程,外资参与度日渐提升。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大,近十年来对外开放的趋势尤为明显。随着QFII多次扩容,沪股通、深股通全面开通等稳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外资持续流入。整体来看,外资持股占医药生物行业总市值比重相对较低,截至2023年1月6日,占比约为3.04%。2014年至2021年中,医药生物行业的外资持股总市值占比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2022年期间医药行业外资持股经历近几年来较大幅度震荡,但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放开,经济复苏趋势确立,海外资金呈现了较为明显的流入趋势。医药生物行业流通市值结构显示,2021年2月5日为外资持股流通市值的占比的高点,为8.38%。短期来看,随着市场信心稳步回升,外资持股流通市值的占比近期整体呈现上行的态势。目前从医药行业的持股情况来看,陆股通是外资行业的主要投资渠道,占外资持有医药生物行业比重的93.62%,整体较为稳定。从趋势上来看,陆股通占外资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

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融资规模反弹,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融资规模大幅增长。医药生物行业整体融资1371.60亿元,同比增长0.39%。其中,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融资总额750.11亿元,同比下滑33.16%;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行业融资总额621.49亿元,同比增长154.70%。从融资方式上看,医药生物行业首发上市融资规模占比仍然最大,但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的增发规模呈现显著增长的态势。从上市公司数量上看,2022年医药生物行业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与2021年相比略有下降。总体来看,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均为医药生物公司集中上市的年份。2022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5904.50亿元,利润总额为3882.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73%和-28.15%。在前期高基数的影响下,2022年医药制造业表现相对稳定,剔除2021年疫情催化的影响,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较2020年稳定增长,同时分化加剧。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数量为462家,医药生物行业营业收入占医药生物制造业营业收入的87.28%,利润总额占73.69%。从趋势上来看,自2013年开始,医药生物行业证券化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2022年前三季度,医药生物行业营收规模最大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药商业、化学制剂与中药,分别为6,971.27亿元、3,039.25亿元和2,558.14亿元;从营业收入成长性来看,增速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品,增速分别为38.45%、26.12%和11.98%。2022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行业归母净利润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与中药,分别为725.87亿元、254.38亿元和239.39亿元;从归母净利润成长性来看,增速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和原料药,增速分别为73.23%、29.38%和5.02%。2022年前三季度,医药生物行业毛利率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和化学制剂,分别为59.12%、56.98%和51.32%;净利率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原料药,分别为28.10%、17.57%和10.85%%;

ROE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分别为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中药,分别为22.95%、15.11%和9.90%。

多项支付端数据显示医疗消费依然存在较大空间。 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从2010年的1490.1元增加到2021年的5440.0元,尽管2021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速和前几年相比有所下滑,但仍有6.41%。从结构上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21年的27.60%,为医疗消费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医保基金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收入26576.42亿元,增速为7.70%;同期我国基本医保基金支出为21301.74亿元,增速为2.30%,收入增速大于支出增速。医保基金盈余方面,2020年我国医保基金盈余为5274.68亿元,增速为36.31%,与前两年相比,增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显著超预期。医保基金支出增速下滑明显的原因主要是2021年年同期有支付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今年来相关支出大幅减少,同时疫情影响下常规医疗需求受到持续压制。此外,国家医保局开展了价格谈判、集采等控制药价的措施,有效缓解了医保基金的压力。健康险方面,2022年1-11月健康险保费收入为8154.50亿元,增速为3.28%,与2021年基本持平。整体来看,我国健康险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保费收入维持增长态势,成为个人支付、医保基金支付以外的另一支撑。健康险保费赔付方面,2022年1-11月为3238.17亿元,增速为-11.52%,赔付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受到疫情管控等影响入院治疗同比下滑。从结构上看,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75%,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6.37%,医疗消费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

医药生物行业估值阶段性处于低位。统计2000年以来的数据,截至2023年1月6日,采用申万医药指数,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估值处于历史洼地,行业PE处于4.39%分位,子板块方面,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PE分别为处于11.09%、29.98%、4.90%、9.80%、19.60%、0.17%和1.52%分位;医药生物行业PB处于20.29%分位,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药、生物制品、医药商业、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的PB分别处于22.87%、19.52%、22.44%、17.71%、22.10%、29.41%和28.41%分位。按照2022年12月31日的收盘数据,采用整体法计算,医药行业(TTM)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最新报告期MRQ)分别为24.78和3.35。

整体来看,医药行业的PE及PB估值均处在历史底部的位置。2021年医药行业相对A股整体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溢价比率分别为1.99和2.47, 2022年医药行业相对A股整体的市盈率和市净率的溢价比率分别为1.87和2.25,较2021年持续下滑,行业性价比凸显。同样使用整体法计算医药行业内各个细分行业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按市盈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医疗服务、化学制剂、生物制品、原料药、中药、医药商业和医疗器械。按市净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化学制剂、原料药、中药和医药商业。对比2021年来看,医药生物行业7个子板块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估值整体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调,进入配置良机。

投资策略。回顾2022年,新冠产业链主要经历了四波较为明显的行情,与我国疫情流行的严重程度及新冠治疗产业链发展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2022年底,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新十条”》等多项政策发布,新冠防治策略发生变化。新冠病毒感染落实乙类乙管之后,随着各类治疗药物产能的提升、供需缺口的改善和管理优化,新冠主题产业链的投资机会的性价比或将持续下降,未来或将震荡加剧。随着发展经济的重心进一步明确,政策鼓励创新逻辑持续强化,医疗市场国际化发展、集采和医保谈判常态化演绎。2023年医药行业整体预计在复苏环境下回归均衡发展,利率下降的预期利好创新型成长企业和新兴产业投资扩张,同时前期受到压制的常规医疗需求、保健消费或将进一步释放,建议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布局:一是政策持续引导下的成长型创新药及创新药产业链;二是受益医疗新基建,具备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能力的高端医疗器械龙头;三是受益居家自主诊疗、保健消费和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连锁药店龙头;四是受益新冠治疗和常规治疗需求常态化,竞争力突出的综合医疗服务行业;五是具备消费和保健属性的药品生产企业。

重点公司。建议重点关注2023年核心组合,包括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复星医药、君实生物-U、华东医药、乐普医疗、迈瑞医疗、一心堂、益丰药房、国际医学、爱尔眼科、华润三九。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研发风险;药械降价风险;业绩不及预期风险;海外扩张不及预期风险。





相关附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际医学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