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房地产行业行业点评:供给侧组合拳落地,优质房企更享利好

来源:国金证券 作者:杜昊旻 2022-11-16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事件2022年 11月 14日,中国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臵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导商业银行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向优质房地产企业出具保函臵换预售监管资金:保函臵换金额不得超过监管账户中确保项目竣工交付所需的资金额度的 30%,臵换后的监管资金不得低于监管账户中确保项目竣工交付所需的资金额度的 70%。

评论全国层面统一保函臵换,防范流动性风险扩散。继交易商协会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金融 16条措施支持市场平稳后,保函臵换预售监管资金是房地产供给侧又一全国层面的政策支持,形成政策组合拳。2022年 2月全国性预售资金监管政策出台,明确“预售资金额度监管为重点额度监管;随后在 2022年上半年多个城市在不同程度放松预售资金监管,其中南京、徐州、长春、海口等城市已试点允许使用银行保函替代预售监管资金;2022年 7月停工断贷事件后,各地推进保交付工作,郑州、武汉、西安等城市再度加紧预售资金监管。

此次自上而下明确银行保函臵换预售监管资金的原则,释放部分监管资金进入项目运转,能一定程度防范当前流动性风险在房地产企业间的扩散,更多释放供给侧宽松的信号。

缓解项目层面资金压力,“保交楼”仍是第一要务。截至 1H22,65家上市房地产企业货币资金总额为 19500亿元,假设平均受监管资金比例为 20%(即有约 3900亿在监管账户中);按照 30%可用保函臵换测算,原则上可释放 1170亿元的流动性,但实际能释放的金额或远低于此:①市场化、法治化前提下,并非所有房企都能获得银行保函支持;②信用好、能获支持的房企并非所有项目都满足臵换要求(资金达到规定监管额度);

③此前个别城市对部分优质房企已经开放保函臵换。中性情况下,我们假设央国企(货币资金 12750亿元)60%的项目、民营房企(货币资金 6750亿元)20%的项目能进行保函臵换,预计能释放约 540亿元的流动性。同时要求房企按规定使用保函臵换的预售监管资金,优先用于项目工程建设、偿还项目到期债务等,不得用于购臵土地、新增其他投资、偿还股东借款等。即臵换释放的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层面,重心仍是保交付,利好建筑建材等地产链后周期行业。

政策更加利好央国企,后续期待更多需求侧的支持。从主体方面看,银行保函给予对象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且需要占用房企授信,市场化原则下银行更愿意提供给央国企和部分优质民营房企,同时受央企监督的混合制房企此前预售资金监管较为严格规范,获利好程度也较大。从城市能级方面看,高能级城市建安成本占房价比例较低(4000元/㎡的建安占 20000元/㎡房价的 20%,在房价 10000元/㎡的低能级城市比例则达 40%),且高能级城市销售整体好于低能级城市,因此保函臵换对低能级城市项目的正常运营利好更为明显。从受益角度方面看,保函臵换除了注入流动性外,对部分央国企的利润也有改善,假设某央国企预售监管资金总额 200亿元,中性情况下保函能臵换约 40亿元,每年可节省约 1亿元的利息(银行保函成本在 0.3%左右,开发贷成本在 3%左右)。在供给侧支持政策持续出台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后期需求端的宽松会加速落地,未来高能级城市认房又认贷标准的放松、房贷利率的下行、二手房指导价的放松等均可期待。

投资建议供给侧的组合拳政策相继落地,在注入流动性的同时能适度改善房企利润水平,而在市场化原则下,我们认为央国企更能享受政策利好。首推主要布局重点城市核心板块的改善型房企,如建发国际集团、绿城中国、滨江集团等;稳健选择现金流安全且能保持一定拿地强度的头部央国企,如保利发展、中国海外发展。

风险提示市场对宽松政策反应钝化;三四线城市恢复力度弱;多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





相关附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滨江集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