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公司研究 - 正文

百克生物:封控影响上半年收入,看好秋冬流感季产品放量

来源:华安证券 作者:谭国超 2022-08-28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8月25日,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告显示,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1亿元,同比减少24.2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1亿元,同比减少48.18%。

事件点评疫情影响产品发货拉低公司营业收入,研发投入占比增加 由于长春及全国疫情情况,公司发货等受到的影响较大,导致上半年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同时,公司上半年研发费用7589万元,同比+2.88%,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17.21%,相比2021年同期增加4.54pct。 分季度看,Q2公司营业收入3.03亿元,同比-10%,净利润0.57亿元,同比-31%。Q2公司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与去年同时期相比均下降,但与Q1相比,下降的幅度收窄。

身处疫情严重地区坚持保障生产,防控措施影响产品发货 上半年,公司主要产品水痘减毒活疫苗共实现批签发45批次,按每批7万支估算,上半年共获批签发约315万支,同比下降40%(2021年同时期共批签发75批次)。根据收入情况估算,公司上半年实际销售约290万支。公司地处的吉林省长春市,是2022年上半年国内疫情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公司虽通过闭环管理保障了生产、批签等工作的正常进行,但受各地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产品销售、发货、接种受到一定影响。自2022年5月,各地特别是长春市陆续解除了疫情的封控管理,公司产品销售逐步恢复到以往的水平。

同时,上半年公司冻干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共实现批签发4批次,按每批15.5万支估算,上半年共获批签发约62万支,往年同时期无批签发。这部分产品6月份获得批签后,迅速被销往全国,在南方夏季流感高发的情况下公司大力宣传产品,有利于促进产品的接种。

2022秋冬流感季,公司有望凭借产能释放收获业绩弹性 今年春夏季,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病例总数百分比相比往年同期增加,南方地区流感疫苗接种量大幅提升。同时,北方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相比2020年增加。结合《2022版流感疫苗接种指南》等政策鼓励今年流感疫苗接种率提升、居民对流感疫苗的关注度提高等因素,2022年秋冬季流感疫苗接种量有望迎来提升。公司流感疫苗2020年产能利用率仅约10%。因此,2022年,公司有望在行业需求提升的前提下通过产能释放获得业绩弹性。此外,预计在研液体剂型鼻喷流感疫苗或于2024年上市销售,届时,公司流感疫苗覆盖人群将扩大到3岁以上,预计冻干+液体剂型流感疫苗合计产能将达到5000万支,合计销售额有望在2025年突破10亿元。

带疱疫苗进入最终审批流程,上市后有望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公司候选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于今年4月份获得受理,并获得优先审评,审评时限为130个工作日,中间需要样品抽样、临床现场核查、生产现场核查等环节,目前在正常推进,若顺利推进最快有望于2022年四季度启动生产,于2023年上市销售,具体要视疫情情况推进及发补情况。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市场带来的巨大潜在市场空间,预计该产品销售额有望在2025年突破10亿元,支撑公司业绩中长期持续高增长。

研发工作持续推进 公司不断完善研发管理体制和创新激励机制,同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基础上,积极与外部高校、研究机构和其他创新药企开展合作,进一步增强自身创新研发实力,加快研发进程。截至中报披露,公司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已申请生产;百白破疫苗(三组分)完成I期临床研究现场工作、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液体制剂)完成II期临床研究现场工作,狂犬单抗申请临床研究,冻干狂犬疫苗(MRC-5细胞)、破伤风单抗等临床前研究项目有序推进。报告期内,公司获得发明专利3项。

投资建议 结合疫情对公司常规经营的影响,以及疫后公司业务反弹,我们小幅下调对公司的业绩预测,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23/ 21.14/ 29.55亿元,同比增长18.4%/ 48.6%/ 39.8%(调整前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59/ 22.68/ 30.05亿元,同比增长47.9%/ 43.8%/ 26.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9/ 5.98/ 9.08亿元,同比增长51.5%/ 62%/ 51.9%(调整前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8/ 6.28/ 8.82亿元,同比增长75.6%/ 46.7%/ 40.5%);公司2022~2024年PE分别为:66X/ 41X/ 27X。综合考虑新冠疫情对公司经营带来的短期扰动,疫苗行业的长期发展,公司鼻喷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公司主营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以及接下来几年带状疱疹疫苗等重磅产品接连上市带来的长期成长性,我们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临床试验失败风险;新产品市场推广不及预期;产品报批不及预期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