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物法案细则暂未制裁中国,仍需关注工程菌种等“卡脖子”环节。美国公布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计划细则,其投资方向主要涉及合成生物和API等领域美国试图扶持国内的原料药和生物合成材料制造业,此举必然涉及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中国的医药公司中出口占比较大的细分领域或面临贸易摩擦等障碍。除了需求端的替代隐忧,还应关注供给端“卡脖子”环节。虽然本次美国生物法案细则未明确对中国企业施加限制,但不排除未来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可能。例如,中国工业菌种自主率低,过多依赖于国外专利,是合成生物产业最可能的短板。
应采取“外紧内松”的防疫模式,对入境人员严格,对内地群众宽松。重庆在入境人员隔离期发现猴痘患者再次提醒足够入境隔离期的必要,贵州涉疫人员车祸激起群众对“一刀切”的不满。内陆欠发达地区几乎没有条件执行精准防疫,一旦发生疫情就基本上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自从入境隔离缩短至“7+3”后疫情频发,应对手忙脚乱。只有对入境人员保证较长的隔离期,降低输入风险,减少内地疫情发生频率,才能尽可能少折腾内地群众。
本周市场表现点评:本周医药行情主要被美国生物法案相关消息扰动。生物医药板块受美国生物法案消息影响,外需逻辑受到质疑,CXO带头下跌。本周医疗服务板块下跌最多主要是受CXO拖累。近年来,国内生物医药公司利用疫情契机纷纷出海,外需逻辑一旦反转,资金只能切换至内需板块。然而,内需主要受疫情影响,入境时间缩短至“7+3”后,内地疫情频发,居民对防疫措施怨气颇大,很难讲内需消费逻辑能在何时稳固。风险提示:控费降价压力超预期的风险;疫情反复的风险;中国医药产业被美“卡脖子”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