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医疗器械行业专题报告:中日对比,三问集采

来源:浙商证券 作者:孙建 2022-07-06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我们梳理了高值耗材集采现状, 类比日本药品集采, 探讨了集采节奏、量价影响以及集采下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 讨论集采常态化下的投资机会。

投资要点看沿革: 医疗器械集采节奏与趋势展望?医疗器械集采控费或将持续。 我国高值耗材已历经 64轮集采, 我们拆分集采品类覆盖的省份情况, 市场规模占比居前的血管介入、 骨科、 眼科、 口腔、 电生理与起搏器等板块均已出现或即将面临大规模集采, 类比日本药品集采的进程, 我们认为集采控费或将持续, 原因如下:

(1) 医保控费需求持续。 我国人口老龄化率仍在持续增长, 且近年来随医疗水平的提升, 医保目录也在持续调整, 越来越多的创新产品及术式进入医保, 我国医保支出仍有望持续增长,控费需求尚在;

(2)创新加速伊始, 拐点未至。 类比日本药品集采, 1980-1990年, 日本药品降幅最大, 1988年启动药品全面集采, 之后每两年一次对医保目录内药品价格调整, 集采价格降幅放缓, 我们分析放缓的原因: 药品已完成了相对全面的集采; 日本在 1980-1990出台多项鼓励创新的政策, 缩短创新产品审批并延长创新产品专利期, 创新产品的对冲导致 1990年后日本整体价格降幅趋于稳定。 而我国仍在创新产品的早期爆发期, 新旧动能仍在切换、 集采尚未全面普及、 创新稳定迭代时点未到。 综上, 在集采节奏上, 类比日本药品集采, 我们认为我国医疗器械集采仍在提速扩面的进程中; 从品类上来讲, 我们认为临床需求大且应用成熟的产品品类或将率先集采。

论空间: 集采对行业的量价带来什么影响?需求量仍将稳步增长, 价格供需博弈, 创新型产品或有更大议价空间。 我们认为, 从量上看, 老龄化趋势决定需求增长的必然性, 集采降价、 新基建等也促进了渗透率的提升, 医疗器械的需求量仍将稳步增长; 但需求端增长对医保压力持续提升, 为降低医保压力并保证医疗条件, 只能控制产品进院价, 压缩渠道商水分, 从价上看, 我们认为集采是保证临床需求前提下的供需博弈。 经过64轮集采, 我们发现临床成熟、 同质性较强的冠脉支架、 吻合器等降幅较大,而关节、 起搏器等技术壁垒较高、 临床验证时间长的产品降幅较小。 我们认为,价格供需博弈中, 未来集采也将对创新性强、 壁垒高的产品给出更高价格包容度, 但本质上是竞争格局决定价格, 而对于相对成熟或壁垒较低的产品更强化规模效应。

观企业: 集采中哪些企业会发展壮大?类比日本, 企业集采阵痛期有望缩短, 看好创新型平台企业。 从日本药品的集采看, 药企集采过后经历了近十年的集采阵痛期, 我们认为, 类比日本药品集采, 我国高值耗材均价仍会呈现下降趋势, 但企业集采阵痛期有望缩短。 我们分析日本集采后药企阵痛期较长的原因:

(1) 药品创新耗时更长, 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放量基本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2) 日本全面集采降价后, 仍持续进行了多轮降价, 药价持续走低。 我们认为我国医疗器械未来均价下降主要 为集采扩面的影响, 但从单品种看, 我国高耗集采降价幅度比日本药品集采降幅更为激进, 部分品种降价幅度已经很高, 降幅空间不大; 另外, 医疗器械创新到上市的周期相对更短, 2019-2022年 6月, 我国创新器械获批数量已呈现爆发式增长, 企业集采阵痛期有望缩短。 其中, 我们看好创新迭代升级的平台型公司。 日本药品集采后, 药企竞争格局变化明显, 药企数量明显下降, 有技术积累、 产品持续创新的药企龙头获得了长期的发展。 我国高值耗材集采后,对应产品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创新性强、 规模效应强的国产龙头市占率提升显著。 随着集采的进一步深入, 我们认为不可替代的创新产品、 良好的竞争格局有助于提高企业在集采中的议价权, 具有独创性的产品获批后有助于公司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完善的产品线布局、 系统性产品的创新、 快速且持续的更新迭代能力将成为应对政策变化的核心竞争力。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创新产品的更新迭代将长期拉动公司收入增长、 强创新性产品也有助于提升公司的议价能力, 推荐关注产品快速创新迭代叠加平台型产品的公司, 如微创医疗、 迈瑞医疗、 微创机器人、 心脉医疗、 南微医学等, 建议关注先健科技、 联影医疗、 归创通桥等。

风险提示: 行业政策变动的风险; 疫情波动的风险; 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创新产品获批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





相关附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