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因素推升全球通胀水平从短期来看,全球疫情、俄乌事件以及美国过度宽松的需求管理政策,是抬升全球通胀运行中枢的主要扰动项;从中期来看,全球能源及粮食供应格局重塑,客观上提高了原材料、生产运输、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使西方国家面临结构性的物价上涨;从长期来看,全球供应链碎片化等逆全球化因素,进一步加剧全球经贸体系的分化,降低全球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升全球通胀水平。
由于需求疲软,国内滞胀的可能性很小国际油价高位波动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还将继续存在,尽管会对物价造成上涨压力,但影响不会特别显著。预计下半年CPI破“3”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我们认为猪周期反转还尚待时日,猪肉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疫情扰动,国内消费动力仍偏弱,消费行业提价困难,核心通胀仍将回升缓慢。CPI将继续呈现温和上升的趋势,下半年将在2.1%-2.5%左右。我国的石油定价机制使得国内油价能够控制在特定范围内,而不会无限地跟随国际油价涨跌。PPI同比将继续保持下行趋势,其中在四季度PPI同比涨幅下行幅度将比较明显。
全球高通胀“软着陆”的可能性比较大本次全球高通胀在供应链重组、货币财政政策刺激、劳动力市场等多方面与上世纪70年代存在相似之处,但在政策刺激力度、通胀预期管理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
从短期来看,我们认为本轮全球通胀难以演变为典型意义上的滞胀情形。
70年代的美联储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滞后于通胀曲线,使得货币政策实际过于宽松,且无法有效锚定通胀预期。而在本轮通胀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已经开始重视并加强通胀的控制。欧洲央行6月议息会议宣布资产购买计划(APP)下的净资产购买将于7月1日停止,主要利率将在7月上调25个基点,并预计9月再次加息;6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75个基点到1.5%至1.75%之间,以遏制通胀再度飙升,并且预计下一次依然有可能加息50至75个基点。
全球通胀中枢面临抬升压力,抬升程度不确定从中长期来看,全球通胀中枢水平面临抬升的压力,但是具体将抬升多少,仍然取决于全球供应链重塑的深刻程度,以及粮食能源供给格局的变化程度,需要进一步观察。
风险提示:俄乌战争持续时间过长;全球出现极端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