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第二波疫情持续大爆发,截至11月11日11时,213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发生疫情,境外累计确诊病例超5165万,累计死亡病例超127.4万。全球各地延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支撑经济,其他政策空间具有不确定性。大国大选不确定性或基本移除,对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偏正面。国内采取应对疫情新举措,严防境外输入病例。国内经济持续复苏,10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含非银贷款)6898亿,同比多增285亿;新增社融1.42万亿符合预期,同比多增5520亿,社融余额同比13.7%,环比+0.2pct;M1、M2同比9.1%、10.5%,环比分别+1pct和-0.4pct。其中M1增速9.1%创2018年2月以来新高,指向企业流动性和宏观经济持续好转。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稳货币+宽信用”,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充足,四季度宏观经济有望延续“V”型反弹。但警惕近期部分国企的债券违约事件所导致的影响,未来会引发优质企业与弱资质企业的信用利差继续扩大。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共十五部分60条,其中有4处15次提及保险,涉及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为保险行业发展做出顶层设计。
负债端,上市险企中,新华保险持续高增长,1-10月保费收入累计同比增速22.65%(前值24.50%),领先行业第二名中国人寿13.91pct。
公司银保趸交主打储蓄型产品,价值贡献不高,叠加疫情发生后客户储蓄需求高涨,年金险成为主力、健康险下滑,中报NBV增速为-11.4%,较去年末改善10pct以上;中国人寿1-10月保费收入累计同比增速达8.74%(前值9.37%),近几个月保费增速有所放缓,下滑至个位数。三季度NBV同比逆势增长2.7%,虽保持行业领先,但较上半年增速有所承压;平安寿险负增长拖累整体业绩,1-10月保费收入累计同比为-3.81%,公司加大易于销售但margin相对较低的线上简单产品推广力度,三季度NBV同比下降27.1%,较上半年降幅增大;平安产险较快调整业务节奏,保持超越市场的增速,1-10月累计保费收入增速9.90%;太保寿险1-10月累计同比增速较上月下降,为-1.87%(前值为-1.63%),中报NBV增速为-24.78%,转型2.0尚需持续发力;太保产险1-10月累计保费收入增速15.14%,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人保寿险1-10月累计保费增速-5.00%,较上月略有上升;人保财险1-10月累计保费收入增速2.52%,较上月-1.22pct,其中人保信用保证险10月单月同比-73.6%(前值-71.2%)。
投资端,2020年以来,资本市场中保险资金动作频频。截至目前,险资共20次举牌A、H股上市公司,创近三年举牌次数新高。举牌的险资主体多为市场大型龙头险企,包括中国人寿集团及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及太保寿险、平安人寿、华泰资产、中信保诚人寿、百年人寿等。国寿系举牌动作频频,达到了创纪录的7次。
政策方面:11月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发布《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规范”)。同日,中国精算师协会正式发布《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20)》(以下简称“2020版重疾表”),并通知保险公司自即日起不得再根据原有规范设计产品,且旧产品将于2021年1月31日停止销售。本次“新规范”和“2020版重疾表”一同发布,对规范重疾险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规范”从重疾险的分类优化角度出发,一方面进行科学分级,促进赔付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对目前市场较为普遍的轻症疾病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短期有助于推动现有重疾产品的销售,长期有助于从政策层面规范重疾产品的开发,遏制行业内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促进各险企实施差异化重疾产品设计的发展路径。
11月9日,根据银保监会2020年立法计划,银保监会人身险部对《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日前就修改稿征求各保险公司意见,对照《办法》修订前后内容来看,修改稿主要根据当下保险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