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国企信用债违约事件引发部分债券价格波动,到期收益率上行,市场出现一定恐慌情绪。
点评:我们关注到,近期信用违约引发市场收益率和情绪波动,市场风险偏好受到影响。我们对比近年来债券违约情况:2020年以来,违约债券共计127只,违约金额1578.69亿元,其中国企违约债券53只,违约金额731.51亿元,违约主体共9家,发行评级AAA为主;2019年全年违约债券共计183只,违约金额1635.46亿元,其中国企违约债券14只,违约金额187.35亿元,违约主体共7家,发行主体评级以中低评级为主。2018年全年违约债券共计126只,违约金额1267.2亿元,其中国企违约债券14只,违约金额103亿元,违约主体共6家,发行主体评级也以中低评级为主。
我们认为近期信用债市场违约情况至少存在两个特点:1.违约主体信用等级和发债规模相对偏高;2.部分违约主体超过投资者预期,市场影响较大。
我们注意到,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7月1日发布《关于公司信用类债券违约处置有关事宜的通知》指出:“发行人要主动提高债务管理水平与流动性管理水平,积极通过资产处置、清收账款、落实增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措偿付资金,及时偿付债券本金及利息。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发行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怠于履行偿债义务或通过财产转移、关联交易等方式逃废债务,蓄意损害债券持有人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跨部门失信企业通报及惩戒机制,对蓄意损害债券投资者利益且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的发行人,依法依规限制其市场融资。对恶意逃废债的发行人及实际控制人和负有主要责任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有关部门依法将其逃废债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及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同时注意到,中国人民银行11月6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成果,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得到妥善应对,有序打破债券市场刚性兑付,不断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推出到期违约债券转让机制,丰富债券违约处置工具,稳妥应对大型企业债券违约风险;为更好化解大型企业风险,应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深化企业改革;分类施策化解风险;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和处置方式;发展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加快不良资产交易平台和拍卖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债委会作用;完善企业破产法律体系。
我们认为,面对近期信用债市场波动,需区分“打破刚兑”与“逃废债”行为区别。对于逃废债行为,我国央行和监管部门有明确惩戒机制;对于打破刚兑,在中长期看有利于债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市场化出清和金融更好服务实体。因此,我们认为,投资者应谨慎做好风险控制,甄别错杀,理性分析我国信用债市场整体发展趋势和当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