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金融行业专题系列一:互联网借贷研究框架:监管博弈

来源:东吴证券 作者:马祥云 2020-09-18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互联网借贷市场高速成长!预计消费金融规模2023年达24.7万亿。

①互联网巨头近年来凭借流量/场景/数据/产品体验等优势快速切入零售信贷市场,目前已深度渗透到信用卡、消费贷和现金贷三类消费金融核心产品。我们在1.1中梳理了主流消费金融产品的市场玩家及盈利模式,其中信用卡以50%生息资产+15%年化利率赚取利息收入,现金贷则每日生息,利率定价范围非常广(对应不同层级的客群选择)。各类产品中,我们最看好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类信用卡”,这类产品扎根于真实的消费场景,用户体验卓越,未来成长空间非常广阔。

②我们所定义的消费金融市场2019年规模15.78万亿元,近三年受益于银行零售转型、居民加杠杆等因素快速增长。其中,信用卡为龙头市场,规模达7.59万亿元。展望未来,我们判断消费金融市场后续三年仍将实现12%~15%增速,2023年规模将达到24.7万亿元。其中,蚂蚁花呗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贷款是核心的增长驱动力;传统信用卡则保持10%平稳增速;同时,ABS/CLO等资产证券化出表的规模也将扩张。

互联网借贷由联合贷款向数字助贷模式升级,技术输出成为新名片。

①早期互联网平台底层的放贷主体普遍为小额贷款公司(例如蚂蚁花呗与借呗),作为非持牌金融机构,杠杆比例受限制(蚂蚁所在的重庆为3.3倍上限),融资能力弱,且重资本模式也不利于估值。2016~2017年,蚂蚁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大量发行ABS将信贷资产出表,规避杠杆限制的同时以低成本融资(优先级收益率通常4%~5%),但2017年现金贷新规要求表内外合并计算杠杆,限制了ABS出表的空间。

②近年来,互联网借贷商业模式由早期的自营放贷、ABS出表,向联合贷款模式转型(1.4详细介绍)。联合贷款由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比例不等(腾讯微粒贷以20%:80%居多)。联合贷款的优越性在于理论上跨过了“金融杠杆”限制,因为金融机构对出资自行负责,互联网企业不提供任何“兜底”,但由于掌握着流量、底层客户信息,在风控环节拥有绝对话语权,成为核心的资产输出方,进而分享远高于出资比例的利润。但是,模式优越性也带来了监管风险,2018年监管层就开始持续研究政策框架,2020年7月正式出台了对互联网借贷产业影响深远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新规》。联合贷款模式在跨越金融杠杆限制后,隐含哪些潜在风险?我们重点在2.1、2.2中分析。

③我们认为当前互联网借贷产业中,蚂蚁所运用的数字助贷是最先进的商业模式,其核心是蚂蚁输出并管理资产,赚取“技术服务费”。基础的数字助贷模式中,客户先后通过蚂蚁、金融机构的风控审批,贷款资金大部分由金融机构出资,蚂蚁少量出资(自有资金的收益已经不是核心),同时蚂蚁负责贷后的实时监测、催收、互联网诉讼等环节,但并不对金融机构的资金信用风险“兜底”。

④未来更高层级的数字助贷模式中,蚂蚁进一步向广大中小金融机构输出金融云、数据库等金融科技服务,成熟的形态是构建互联网借贷产业的基础设施(而不再是共同放贷机构),即所谓的微贷科技平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