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出口数据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海外疫情导致的产能缺口继续拉动中国出口的增加,对美国出口大增。美国虽然基本度过二次疫情高峰期,但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仍处于高位,复工复产动能不足,导致“直升机撒钱”产生的需求无法被满足,从而拉动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第二,防疫物资出口需求正在弱化。8月防疫物资(医疗仪器及器械,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塑料制品)对出口的贡献度为10.4%,前值11.4%,连续3个月保持下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防疫物资的出口需求仍然存在,但随着各国相关产能的逐步提升,防疫物资对出口拉动弱化将是必然趋势。第三,机电产品出口是亮点,中国在电子产业链上的地位凸显。海外疫情催热“宅经济”相关产品,提高了居民对手机、计算机和液晶电视等高科技和电子产品的需求。
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产品的出口都将维持较强的势头,对国内相关企业的影响值得关注。
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内需逐渐增加,但几乎每个月的进口都低于预期,核心原因在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中国进口商品中占比较大的部分是农产品和工业品原材料。疫情影响之下,国际油价暴跌,引领大宗商品普遍下跌。国际粮价虽有上涨,但中国主要进口的几项农产品价格未出现明显上涨。工业品原材料和农产品进口都出现了“量增价减”的情况。综合来看,今年中国进口量并不低,大多数商品进口量都显著增加,但价格的大幅下跌引起进口金额同比下降。所以,进口下降实为原材料价格下跌造成的“假象”,中国实际进口量增加很多。
中国8月贸易顺差589.3亿美元,预期533.4亿,前值623.3亿。由于出口与进口的剪刀差存在,8月依然录得巨量的贸易顺差。上文的论述可知,进口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多为原材料,在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下进口增速难有显著提升;出口强的根本原因在于海外疫情导致供需缺口,需要中国来补充产能,且中国出口多为制成品,价格变动不大。这几个原因都不是短期之内能够扭转的,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出口较强而进口较弱的格局,预计下半年贸易顺差将保持较高水平。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