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CPI小幅上升,PPI持续改善食品季节性波动,CPI小幅上升。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1%转为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2个百分点。食品中,由于夏季部分地区洪涝灾害对生猪的出栏调运造成了影响,猪肉环比上涨10.3%,涨幅比上月扩大6.7个百分点;而鲜菜则继续受到异常天气影响,环比上涨6.3%,涨幅扩大3.5个百分点。从同比来看,CPI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2%,涨幅扩大2.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68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5%,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核心CPI仍偏弱。PPI同比跌幅继续收窄,通缩改善。从环比看,PPI上涨0.4%,涨幅与上月相同。由于各国经济重启后工业生产加快,需求回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从同比看,PPI下降2.4%,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价格降幅均有所收窄。整体来看,价格指数表现平稳。CPI略超预期,主要由于食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尤其是鲜菜、猪肉,但核心通胀仍旧低迷且进一步下降。随着需求的回暖,工业品通缩持续改善,价格回升。
经济回升带动市场走稳货币政策中性基调下强调投向结构,货币结构改善效应逐步呈现将带来制造业投资见底回升格局,加上投资的缓慢回升,将2020年经济将超市场预期走出平稳回升态势!“新冠”疫情对经济的扰动,不仅不改变趋势,而且还加速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结构性行情延续,不改变中国股市核心资产的机会。货币虽维持宽松,但转向适度,货币当局更关注MPA框架下的定向投放效应,因此新增流动性更多地直接投向了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金融市场得到的新增流动性较少,资金未有显著宽松,在信用风险传染下降态势下,债市短期压力仍然存在。
货币政策将逐步正常化7月CPI超预期,主要受当期洪灾等偶发扰动因素影响,导致蔬菜、猪肉等农副产品和食品的非季节性上涨。随着扰动因素消除,未来价格波动将恢复正常,当前的价格回升趋势并不能延续。另一方面,定价体系变化带来国际原油市场低位震荡趋势,也将延续较长时期;但较前期已有所改善,随着需求的改善,带动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回升。整体来看,国内价格在经济运行压力下,仍然将维持偏低,消费品和工业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将全年延续,但差距也将缩小。价格平稳,尤其是核心通胀偏低,也使得货币政策没有转向收紧的基础。
但较危机期间的临时宽松,货币政策正常化也不可避免。近期上层多次表态以及货币政策报告中也反映出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适度,强调政策的精准导向以及直达性,未来会更倾向于结构性工具,要引流而非只放水,将水引至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M2以及社融也将合理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