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5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了最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 分别为3.85%、4.65%,均与上月持平。
1.继5月15日MLF 利率保持不变以后,本月LPR 利率也保持不变,符合预期,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当前货币宽松取向非常明确。回顾今年以来政策利率的调整,2月1年期MLF 调降10bp 至3.15%,3月MLF 利率未下调,央行或更多考虑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4月MLF 调降20bp,5月MLF 利率未下调,可能也是基于3月相同的原因。与此同时,2月1年期LPR 调降10bp,5年期LPR 调降10bp,3月1年期、5年期LPR 均保持不变,4月1年期LPR调降20bp,5年期LPR 调降10bp。可以看到,今年以来1年期LPR 降幅均与MLF 调降幅度相同,本月MLF 利率未下调,随后LPR 利率也未下调,符合市场预期。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后续MLF、LPR 仍将有所下调。从市场预期来看,当前基于1年期LPR 的利率互换为3.72%,市场对于未来LPR 调降的预期也是比较充分的。当前经济虽边际改善,但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货币政策宽松的取向是非常明确的。危机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取向非常清晰:短期重点在于提供流动性,稳定金融体系;中期则着眼于降成本,且“量”的宽松非常明显(一季度新增社融达到10.9万亿元,去年同期为8.2万亿元)。往前看,预计今年再降准2次,MLF、LPR 也将有所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下调可能性相对较低,“量”的宽松仍是政策的重点。预计今年全年社融为32万亿元(去年为25.6万亿元),全年社融存量增速12.7%,相对去年明显提升。
2. 对我国而言,当前阶段,货币宽松的同时,财政政策的扩张更为重要。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应对经验来看,美国相对欧元区、日本率先复苏,也更多依赖于积极财政与宽松货币的配合,单纯的依赖货币政策作用有限,且存在副作用(如低利率甚至负利率下银行体系受损,货币政策难以有效传导等)。虽然当前全球经济走弱是因为疫情这一外生冲击,但是基本结论是比较类似的,即危机初期,货币政策更为重要,提供流动性以稳定金融体系;危机后和经济复苏阶段,财政政策的扩张可能更为重要,这也是本次危机以来多个国家在迅速降息以后,陆续出台各种财政刺激的重要原因。对我国而言,当前阶段,货币宽松的同时,财政政策的扩张更为重要。前期财政政策重点集中于增加支出、贴息等方式支持抗疫情、纾困;随着国内疫情逐渐消退,财政政策将由前期救助转向第二阶段内需反补外需的经济刺激。我们预计一般财政预算赤字率将至少上调至3.5%以上,上调至5%的可能性也存在,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3.50万亿元左右,特别国债可能超过1万亿元,PSL 净增6000亿元以上,国开债等政策性金融债也将加大发行力度。
3. 当前关注的重点在于海外经济重启后复苏的节奏,以及两会对于政策对冲力度的确认。当前货币政策宽松方向是确定的,短期需要关注两会对政策刺激力度的确认、以及海外疫情对外需的影响幅度和持续时间。疫情对全球经济影响不确定背景下,矛盾更多转向外部,这也需要政策由前期抗疫、纾困转向“内需反补外需”的经济刺激,预计全年基建增速将达到13%左右。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过紧、信用进一步收缩、房地产行业出现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