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行公布4月金融数据,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含非银贷款)1.7万亿,同比多增6818亿;新增社融3.09万亿,同比多增1.42万亿,社融余额同比增12.0%,环比上升0.5pct;M2同比增11.1%,环比上升1pct。
贷款方面:4月份信贷结构和3月份最大的区别在于,需求因素对信贷总量的拉动开始明显大于供给因素。一季度同比多增的1.29万亿贷款中有1.25万亿来自于企业短期贷款的增加,更多体现的是疫情期间的短期流动性支持;但4月份同比多增的6818亿贷款中有4135亿来自于居民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更多体现的是消费和投资的恢复。随着国内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步入正轨,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双双改善。
(1)居民贷款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居民短期贷款增加2280亿,同比多增1187亿,一方面是信用卡、消费贷款逐步恢复常态,另一方面体现了监管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389亿,基本回到过去的平均水平,与住房销售回暖一致;
(2)基建投资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4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增加5547亿,同比多增2724亿,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4.9个百分点至32.6%。
社融方面:同比多增因素和3月基本相同,主要来自信贷和企业债同比多增。
(1)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7467亿,外币贷款同比多增1240亿;
(2)直接融资:企业债同比多增5066亿,政府债同比少增1076亿。由于银行间流动性充裕,4月份发债利率较3月份继续下降,3、4月份连续两个月企业债新增保持在9000亿以上;政府债同比少增主要是之前两批1.29万亿专项债额度基本使用完毕,不过随着5月份第三批1万亿专项债额度下发,将支撑5月社融增速继续走高;
(3)表外融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合计减少556亿,较3月变化不大、同比少减512亿,资金信托新规出台后,信托贷款收缩压力增大,但这部分会由贷款补足,对社融影响不大;未贴现票据增加577亿,较3月少增2241亿,主要是央行持续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银行加大了票据贴现的力度,4月份表内票据贴现较3月多增1835亿。
投资建议:我们对银行板块的观点从有绝对收益、无相对收益,转向有绝对收益和相对收益。原因在于我们看到4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在改善,并且我们认为这种改善有持续性,这将带来经济修复的程度在未来可能超出预期(逻辑详见《新冠危机:预期已过“至暗时刻”》)。个股方面,除我们无法覆盖标的外,推荐平安、宁波、南京、兴业、工行。
风险提示:全球疫情持续发酵导致经济下行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