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应收账款计提及商誉减值拖累业绩:近年来补贴的大幅下降及拨付门槛的提高,对车企现金流带来较多冲击,应收账款的坏账风险不断上升。2019年度公司与比克销售合作过程中发生应收账款合计3.78亿元,因比克出现拖延支付货款的情况,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并对比克全部产线采取诉中财产保全措施,单独确定其信用损失并计提坏账准备近2.64亿元。2015年,公司以收购价4.13亿元取得中鼎高科100%股权,合并成本超过中鼎高科可辨认净资产的差额3.13亿元确认为商誉,2019年中鼎实际经营与原收购时预期偏差较大,公司相应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9亿元。大额计提和减值使公司的经营风险得到一定缓释,在对当期利润造成较大影响的同时,也为后续更为稳健的经营铺路。
19年公司正极销量整体平稳,毛利率提升彰显产品差异性:2019年,公司实现营收22.8亿元,同比降低30.4%,归母净利润-2.1亿元,同比降低166.1%,扣非后净利润-2.7亿元,同比降低189.0%。2019年受车市不振和贸易战影响,公司下游电动车和3C领域面临较多压力,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首现负增长,在此逆境下公司正极材料实现销售1.51万吨,同比略降2%;对应锂电材料及其他业务营收21.76亿元,同比下降近30%,价格下降主要系上游钴锂原材料的降价传导。从毛利率角度看,2019年公司锂电材料业务毛利率达18.61%,同比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多元材料毛利率17.35%,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钴酸锂毛利率19.01%,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毛利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彰显出公司产品的差异化,在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下,仍能维持相应的加工费,确保吨净利的稳定。
产品持续革新,产能稳步推进:2019年公司完成多个新型号产品的研发,开发了第二代高镍NCM811产品并实现量产,在国内率先实现向海外客户批量供货。公司第三代NCM622产品获得客户较高评价,顺利通过测试环节,实现批量生产;单晶NCM811实现量产并批量供应国内外动力电池客户。2019年,公司对固态锂电、富锂锰基等未来下一代正极材料产品加快相关研发工作,完成第一代固态电池体系建立及配套关键材料研究,所研发正极材料固态电池体系中的部分充放电性能接近液态锂电池水平。截至目前,公司江苏当升三期工程8,000吨产能已完成产线建设和设备调试,正处于工艺验证及客户产品认证阶段;2019年,公司为积极发挥锂电产业集群优势,将原江苏当升三期工程10,000吨产能的建设地点变更至公司常州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常州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完成主体工程、生产厂房建设以及重要设备采购,主体设备已陆续开始安装。2020年,江苏当升三期8千吨+常州当升一期1万吨新产能建成投产后,公司锂电正极材料总产能将在原有的1.6万吨基础上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疫情影响一季度放量,立足高端韧性十足:20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锂电正极材料和智能装备业务销量及收入均出现下降,导致一季度净利下降近50%。二季度以来国内疫情整体趋稳,物流/订单情况逐步恢复;行业增长的不确定性主要在海外疫情的发酵,随着欧美逐渐接近峰值拐点,海外市场有望迎来修复。2019年公司加快国际市场开拓,强化与国际大客户的合作,外销占比进一步提升。动力锂电市场,公司多种动力产品大批量出口国际客户,成功进入全球高端电动汽车供应链,应用于奔驰、现代、日产等国际一流品牌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成为国内率先进入海外动力电池供应链的正极材料企业之一。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市场电动车的放量节奏有所延缓,但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全球一线车企其电动化步伐正不断加快,无论在新车型推出和线下线上推广方面,都在更多发力;疫情后的车市,份额和话语权将更快向头部企业集中,公司立足高端谋长远的战略定力将有更好诠释。在储能锂电方面,2019年,公司发挥在储能产品方面的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巩固与海外国际储能大客户三星/LG等的战略合作,实现储能产品的技术升级,牢固占据国际高端储能供应链。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考虑到疫情的不利影响,我们下调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至3.4/4.6亿元(前值为5.1/6.2亿元),新增22年预测值5.8亿元,对应4月16日收盘价PE分别为31.6/23.3/18.5倍;看好公司在正极材料领域的引领和进阶,有望深度受益于全球电动化浪潮,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1)全球疫情扩散短期内得不到有效应对的风险,会对电动车和数码消费需求形成压制;2)客户拓展不及预期风险,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均快速扩建高镍三元产能,影响公司客户开拓及市场份额;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金属钴价格持续快速下行,影响公司产品定价和收入增速;4)技术路线及安全风险,若整车安全事故频发导致产业变更技术路线,将影响公司技术路线及前期投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