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便提出要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这种机制正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市场化环境下,各类产权势必更加明晰并得到法制体系的妥善保护,各类资源势必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市场化的要素资源配置体系可以说是中国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繁荣最根本的微观基石。
当前中国迫切需要精准深化制约土地、人口与劳动力流动、资本、技术等要素高效配置、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更高水平城市化,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激发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维持一定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以推动中国在2020到 2035年的未来 15年间,保持国民经济的中高速增长,顺利地突围中等收入国家发展停滞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已经从过去通过要素投入拉动的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包容性的均衡性高质量发展转型,因此我们看到高层不断强调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即便在疫情冲击下面对经济增长的停滞性衰退,决策层都并没有走“大水漫灌”的老路。
基于过去四十余年的改革发展经验,我们应该意识到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关键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无论土地、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要素均不例外,这也是目前“双轨制”相关一系列体制机制制约要素分配效率的关键因素。本次《意见》从上述不同要素角度,均强调了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凸出地位。应该看到,价格作为“看不见的手”始终是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市场通过平衡供给和需求来配置资源,在平衡供需的过程中,价格既然由供需决定,因此也是决定要素配置的核心因素。
在《意见》所涉及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与数据要素等方面,目前仍然存在的“双轨制”的既存体制机制都对相关要素的高效配置形成了制约,从而阻碍了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释放,因此我们看到近年来中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与实际经济增速的不断放缓,背后根本性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因此,近年来我们不断强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推动“双轨制”二元结构进一步加快向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制度体系实现“并轨”,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局面下激发中国长期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