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24日,财政部公布了今年 1-2月全国财政数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累计同比下降 9.9%;税收收入同比下降 11.2%;非税收入同比增长 1.7%;增值税同比下降 19%;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6.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下降 2.9%。对此我们点评如下:
一 、 公共 财政收入: 税源因疫情大幅减少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下降 9.9%,创次贷危机以来同期最大跌幅(2009年 1月和 2月同比下降 17.1%和 1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直至当年 8月才转正),虽然各地复工复产情况不断好转,但考虑到疫情在国际继续蔓延,全球产业链恢复仍需较长时间,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将维持负增长状态。
疫情冲击及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致主要税种收入同比增速大幅下降。1-2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 11.2%,创次贷危机以来同期最低水平。主要税种中,增值税同比下降 19%,企业所得税下降 6.9%,消费税下降 10%。同时,受汽车消费大幅下降影响,车辆购置税同比下降32.8%,在所有税种中降幅最大。此外,受去年同期低基数影响,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 14.8%,而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 77.2%,在所有税种中增幅最大。
非税收入虽维持正增长,但与税收收入的 “ 跷跷板 ” 效应不在。
1-2月,全国非税收入同比增长 1.7%,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9.1个百分点,虽然维持了正增长,但无法与税收收入下滑形成对冲,“跷跷板”效应不在。此外,由于非税收入中,中央特定金融机构和央企的利润上缴占比最高,因此,疫情冲击下,短期内大部分金融机构与央企利润增长都将低于去年同期,非税收入也将很难有效持续地对冲税收收入的下滑。
二、公共 财政支出: 力保重点领域资金足额到位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下降 2.9%,增幅较去年同期下滑15.7个百分点,回顾过去几年,年初财政支出增速往往较快,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科目的支出增速都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卫生健康支出增速创历史新高。面对疫情,中央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前下拨部分专项资金等形式,加大了重点领域的财政支出力度,保障相关资金足额到位。其中,有四项财政支出科目实现正增长,分别是卫生健康、债务付息、节能环保和社会保障与就业,增速分别为22.7%、11.7%、3.4%和 2.5%。
基建领域支出增速明显较低。受疫情影响,交通运输、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三个领域的支出增速分别下降 25.5%、20%和 0.4%,全面小康目标下基建投资具有稳经济的重要作用,预计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恢复,基建领域的财政支出增速将会出现明显反弹。
三、 土地出让收入: 目前政策基调下难弥补财政缺口1-2月,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增速大幅下滑 16.4%,未能对冲公共财政收入的下滑。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出台了放松房地产的政策,但在“房住不炒”政策基调尚未变化的情况下,预计很难出现各地大面积放松政策的情况。由于全国“两会”尚未召开,财政赤字的目标,专项债限额尚未确定,因此,需要依靠多少土地出让收入弥补财政收支缺口尚无法判断,而这也可能涉及房地产政策基调的调整。
四、结论:疫情严重冲击财政收支,积极财政发力值得期待由于各地召开的“两会”基本都已在春节前结束,地方财政收支目标都已确定,因此,疫情的爆发会打乱各地财政资金的安排计划,对财政收支两端的总量和结构形成冲击。此外,地方偿债高峰来临、地方一般性支出压缩空间不足、提高专项债额度或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等因素的存在,也可能对积极财政的实施形成制约。但财政部部长刘昆近日表态称“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空间大,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大力提质增效,支持扩大内需。”鉴于此,积极财政仍然可以期待,除了进一步提高政府杠杆率以外,预计政府还可能通过盘活公共资产和资源,引入更多市场机制,配合积极财政的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