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正处于存量博弈+技术创新交织的风口,除新造车势力纷纷进场外,亦有传统资本并购现有燃油车企意欲在汽车业大展宏图。因此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自主品牌车企,回顾其各经营历史,总结其投入-产出规律,以期对汽车业新入场者盘活其购买的汽车资产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有参考意义。
典型自主乘用车企业投入-产出规律总结:规模效应明显:随规模增加单车投入降低,一般在年销30万台以上实现盈利。车型战略一般为从性价比到高端化,国内政策+特斯拉大众等鲶鱼入场倒逼电动战略提速,将抬升单车研发投入。随整车产销规模提升,自主品牌均高度重视核心配件的自研自制。
广汽传祺:自主研发+重磅车型促销量提升。实现30万年销量之前就专注自主研发把握核心配件,在30-50万年销量阶段保障产品质量稳定,稳步扩产能,50万年销量后遭遇增长瓶颈,发力新能源。传祺品牌形象打造较为成功,但爆款车型依赖度较大。吉利汽车发展路径:上规模-提产品力-提品牌力。实现30万年销量以前主打性价比做大规模,核心配件逐步摆脱外资依赖,但供应链较多元;2009起遭遇发展瓶颈,之后收购沃尔沃吸收技术、修炼内功提升产品力;2013年起进入全面发展时代,品牌塑造成为核心诉求,全新平台丰富立体适应快速迭代,打造高端品牌初获成功。
车企核心竞争力之辨。汽车企业的核心价值在于品牌。品牌的打造需要持久的资源投入。汽车产品满足基本需求的部分是走低成本+高可靠性之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部分靠独特的技术亮点支撑。核心竞争力应是难以复制+长期可持续的。传统汽车以重资产模式构筑了在研发、平台、规模、销售上的壁垒,在研发制造上围绕动力总成+底盘技术。电车时代,成本控制+独特技术亮点仍是核心竞争力,而渠道、营销模式、服务模式的创新依赖于前两点。
投资建议。未来乘用车新车市场的增量机会向一线自主、日系、德系集中。具有以下特质的企业未来成功的概率更大:能快速抓住行业历次出现的新机遇;在汽车从普及期迈入消费升级期,适时高端化。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纠错能力强、反应敏锐。具备开放的视野,较早开始全球化布局,既“引进来”又“走出去”。我们维持对长城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的推荐评级,关注吉利汽车。
风险提示:1)疫情的“蝴蝶效应”继续演绎,部分产品断供可能给主机厂带来停产的较大损失。潜在消费者收入下降影响购买力。2)产能利用率低盈利能力受损严重3)政策支持力度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