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基数效应和季节性效应下社融、信贷新增双创历史新高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1月份新增信用规模往往较高,当期新增信贷和社融增量规模,双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季节性因素和基数效应双抬高的结果。从央行的表态和政策实践看,央行并没有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但在基准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同样增长率带来的增长量仍很庞大,1月份从绝对规模上看的新增信贷规模和社会融资增长规模,都达到了历史新高。
信贷期限长期化趋势延续从2020年1月份新增信贷的期限分布看,信贷期限长期化趋势延续,一般来说,长期信贷对应着投资的增长,这意味着信贷对投资的支持力度加大,另一方面也是投资增长的带来的信贷需求延续强劲,亦表明经济内生动力已结束下降进入复苏阶段。
融资回流私人非金融部门,债务结构改善从新增信贷的部门分布看,1月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567亿元。虽然同比减少规模下降,但延续了金融同业投放减少的态势。
笔者认为,货币当局持续治理资金回流实体经济,使得资金流向呈现了持续地“脱虚向实”现象,表现在信贷的部门分布上,就是金融同业投放的低迷化和萎缩。从社会融资分布的角度,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就是要让融资回流私人非金融部门,货币市场的融资需求自然受到压缩,货币利率自然有下降趋势。
降准、降息仍可期待按照通常的货币增长中性基准(GDP增速+1/2*CPI+1/2*PPI),2020年M2在7.5-8.5间仍将是政策合意水平,1月份货币增速8.4表明货币环境处在政策舒适区间,短期内货币数量增长将维持平稳。考虑到“疫情”对经济短期运行情况的扰动,2季度是另一个“降准”的窗口期。通胀形势不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构成制约,我们的物价水平高涨主要是一般CPI,核心CPI并不高。前期迟迟不出台的“降息”动作,除了受到前期以一般CPI衡量的高通胀影响外,更主要的因素为基准利率体系转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