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观点认为:猪肉价格上涨会带动其他食品项价格上涨,甚至带动非食品项价格上涨,使得CPI有望破4甚至破5。针对这个判断,我们有不同的看法:猪肉价格上涨只对蛋白质替代类食品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对整体物价影响有限。我们需理性客观的看待猪肉上涨和其产生的联动关系。
此次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受非洲瘟疫和猪周期的双重影响,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少,猪肉产能不足,供给偏紧,对应刚性的消费需求,供需缺口大使得猪肉价格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9月,CPI同比上涨3%,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69.3%,对CPI的同比拉动为1.65%;8月,CPI同比上涨2.8%,猪肉对CPI的同比拉动为1.08%。9月牛肉价格同比涨幅由前值12.3%上升至18.8%,羊肉价格同比涨幅由前值12.5%上升至15.9%,禽类同比上涨14.7%,蛋类同比上涨8.2%。由此可见,CPI主要靠食品项尤其是猪价拉动,猪肉价格上涨对其他蛋白质替代类食品价格虽形成拉抬,但涨幅相对可控,对非食品项价格影响小,并未造成物价全面上涨。
纵观历次猪周期,当猪价上行时,总体而言,与猪肉相关食品和蛋白质替代类食品价格确实存在不同涨幅的上涨,有较强的相关性,而其余食品类别(包括粮食、鲜果、鲜菜等)在不同的周期未体现出明显的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并不一定能产生“外溢效应”,在2015年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特殊背景下,2015年羊肉、蛋类、奶类、食用油的价格长时间处于负值,反而限制了猪肉价格的上涨。今年的猪肉价格上行周期中,与猪肉价格走势相关性最大的仍然是牛羊肉、蛋鸡等蛋白质替代食品类,这与历史经验并未背离,符合周期性的规律。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三轮猪周期中,当猪价上行时,只有2010-11年期间食品与非食品保持同步上涨;2007-08年,2015-16年食品与非食品通胀均不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今年以来,食品与非食品通胀甚至持续负相关,虽然猪肉价格上涨带动食品价格走高,但是非食品价格不断走弱。由此可以看出,当经济需求较差时,猪价的变动无法决定总体通胀的路径,很难带动各项其他商品同时上涨。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密集出台。从适时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牛羊肉到鼓励扩大猪肉进口,从加强非洲猪瘟病毒检测信息管理到提高生猪、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从支持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到对种猪场、规模猪场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贷款给予贴息,支持养猪企业扩大规模和缓解资金压力等,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猪肉价格一定会回落。
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分析,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我国物价不具备全面大幅上涨的基础。
从供给来看,除猪肉外的其他食品项供给总体是充裕的。从需求看,总需求增长偏弱。从历史看,猪价的变动无法决定总体通胀的路径。因而未来猪肉与食品很难共同大幅上涨,通胀不会失控,CPI破4甚至破5是在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