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11月金融数据评论:信贷回升强于季节性,企业融资需求逐步改善

来源:国金证券 作者:边泉水,段小乐 2019-12-11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数据: 11月 M1同比 3.5%(前值 3.3%); M2同比 8.2%(前值 8.4%);新增人民币贷款 13900亿元(前值 6613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 17547亿元(前值6189亿元)。

1、信贷: 总量回升,且强于季节性;结构上,居民中长期贷款稳定,企业短期贷款增幅强于季节性、 中长期贷款继续改善。 11月新增信贷 13900亿元, 同比多增 1400亿元,环比多增 7287亿元。 具体看,居民贷款方面,新增居民贷款6831亿元, 同比多增 271亿元,环比多增 2621亿元; 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4689亿元,同比多增 298亿元,环比多增 1102亿元。非金融企业贷款方面,新增企业贷款 6794亿元, 同比多增 1030亿元,环比多增 5532亿元,其中新增企业短期贷款 1643亿元, 同比多增 1783亿元, 环比多增 2821亿元;新增票据融资 624亿元,同比少增 1717亿元,环比多增 410亿元;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4206亿元, 同比多增 911亿元,环比多增 1990亿元。非银金融机构贷款方面,新增非银金融机构贷款 274亿元,同比少增 3亿元,环比少增 849亿元。

2、 社融: 信贷季节性回升, 非标融资继续改善, 企业债融资回升,地方专项债未有新发行,社融存量增速与上月持平。 11月新增社会融资 17547亿元, 同比多增 1505亿元,环比多增 11358亿元。 11月社融余额同比 10.7%, 与上月持平。 具体来看,新增人民币贷款 13600亿元,同比多增 1298亿元,环比多增8130亿元;新增表外融资-1061亿元, 同比增加 843亿元,环比增加 1283亿元, 其中新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为-959、 -673、571亿元, 同比分别变化 351、 -206、 698亿元,环比分别变化-292、 -49、1624亿元; 新增直接融资 3220亿元,同比少增 898亿元,环比多增 1419亿元,其中新增企业债券 2696亿元,同比少增 1222亿元,环比多增 1074亿元;

新增股票融资 524亿元,同比多增 324亿元,环比多增 344亿元; 地方政府专项债净减少 1亿元。

3、 M2: 受季节性因素影响, 居民、企业存款回升, 财政存款下降, M1同比回升, M2同比小幅下降。 11月新增人民币存款 13100亿元,同比多增 3593亿元,环比多增 10728亿元。 具体看,新增居民存款 2466亿元,同比少增 4940亿元,环比多增 8478亿元;新增非金融企业存款 8656亿元,同比多增 1321亿元,环比多增 15649亿元; 新增财政存款-2451亿元,同比增加 4192亿元,环比减少 8002亿元;新增非银金融机构存款 6979亿元,同比多增 3854亿元。

4、 11月金融数据有三点启示:( 1) 信贷总量超季节回升源于企业短期贷款, 不过, 企业融资需求确实在逐步改善。 考虑季节性以后, 10月企业短期贷款降幅较大, 11月短期贷款增幅强于季节性,是信贷总量回升强于季节性重要原因。 信贷结构来看,企业中长期贷款相对稳定,叠加利率相对高位下,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也是比较好的, 从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来看,从 7月低点 10.5%已经升至11%,显示企业融资需求确实在逐步改善。( 2)企业融资需求的改善主要源于国内外需求的边际好转。 国内来看, 当前房地产建安投资对于需求有一定支撑,且政策支持下基建也在逐步发力。钢材库存降至近年来低位,与需求的边际改善相印证。 10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9.9%,随着 PPI 增速的小幅回升, 工业企业盈利边际上也将得到改善。 国外来看, 11月我国 PMI 新出口订单指数有所回升, 全球制造业 PMI 也有所改善,日本( +0.7至 46.6)、德国( +1.7至 43.8)、法国( +0.9至 51.6),显示外需边际好转,对于出口有一定支撑。( 3)短期内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明年上半年进一步下调 MLF 利率可能性相对较高。 当前货币宽松的主要约束并不在于猪价上涨引发的 CPI 通胀,更重要的约束在于房地产。 2015年以来我国房价在全球涨幅最大,房地产泡沫明显,这也是当前政策把严控房地产的重要原因。因此,货币宽松方向是确定的,节奏和幅度将是渐进的。 随着房地产建安投资的走弱,明年二季度经济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这样的情况下,明年上半年下调 MLF 利率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风险提示: 1. 货币政策短期过紧导致名义利率上升导致实际利率上行,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 2. 内外部需求同时下降对经济产生叠加影响。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