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四面楚歌。2014年以来政府多次发文规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范城投发展,对城投企业不再提供隐性担保;2017年5月份以来又发文规范PPP发展;在金融监管下,限制非标,“银政”“信政”将受到限制,那么基建投资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未来到底如何演变?权益投资中是否还存在结构性机会?
中国目前基建的存量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一般有20-30年的差距。 “十三五”期间基建投资需求约有年均15%左右的增速,而从2018年的规划来看,基建投资刚好也有近15%的增速。基建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预算内资金和“准财政”两方面,基本上可支撑基建投资于2018年“不失速”。
预算内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财政赤字和政府性基金赤字。供给侧改革导致的利润改善支撑2018年税收增长在4.5%以上;积极财政政策下财政仍较“宽”,预计预算内狭义财政赤字在3%(中央赤字在1.7万亿,比2017年多1500亿),地方政府赤字1万亿(2017年为0.83万亿),包含政府性基金的财政赤字或达4.8%左右(政府性基金赤字规模在1.2-1.3万亿,2017年为0.8万亿)。预计预算内可为基建投资提供4.4万亿左右的资本金。
“准财政”中城投企业增量资本金主要来源于发债的净融资量。受规范城投政策和城投在基建中的重要性影响(截至2017年6月,城投投资占基建投资的70%,城投总负债在40-50万亿),城投债净融资量一般表现出“一年大一年小”,加之地方政府置换债在2018年下降至2万亿左右,银行购买债券的资金增加,预计2018年城投债净融资量会在8千到1万亿;国开行等“准财政”行为也会有小幅反弹。
受规范PPP等政策影响,预计PPP会出现萎缩,但对基建整体影响较小。根据我们的测算, 2016年PPP实际投资额约为8000亿元,2017年约为1.7万亿左右,2018年预计投资在1.8万亿左右,增速大幅下滑。PPP实际投资占基建投资的比重目前在10%左右,2016年占5%左右,实际来看PPP占基建投资的比重并不是很大,其未来的下滑对基建的影响不太大。
简而言之,预算资金平稳,PPP资金受限,会对基建投资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城投债净融资量和国开行净融资量均存在反弹可能,利好基建投资。根据我们的预测,2018年基建投资增长在13%-15%之间,略低于2017年,但不会出现失速。2018年基建投资的重点领域在道路交通运输、水利管理、生态环保、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