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行情回顾:2017年全年,锂电池指数累计上涨8.88%,跑输沪深300指数11.72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19.61个百分点。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受退补影响一季度产销冷淡;
(2)6月双积分征求意见稿出台;
(3)9月关于工信部研究制订停止生产销售传统能源车时间表的消息;
(4)2017年9月底,确定双积分政策延期一年执行,结合2018年补贴退坡传言,指数一路回调。 2017年市场回顾:2017年1-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3.9万辆和6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7%和51.4%,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3.2万辆和50.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6.6%和59.4%。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态势基本符合我们在2017年年中的预期,我们预测2017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大概率突破75万辆。2017年1-9月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达42.6GWh,国内动力电池出货量达32.02Gwh,前十企业产量24.48Gwh,占整体的76.5%。 2018年行业展望:
(1)跟随政策脚步,能量密度仍为第一要素,建议关注与提高能量密度直接相关的环节;
(2)退补趋势下,追逐龙头“强者恒强”,建议关注主要供给乘用车企业的各细分行业龙头;
(3)关注行业高速发展下的供求关系,避多求少,建议关注上游资源环节。 电芯能量密度的决定性因素,高镍三元材料势不可挡:根据我们的测算,国内三元材料的总需求量在2017年约为3.9万吨,到2020年有望达到11.1万吨,复合增长率为41.72%。其中,动力电池需求市场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高镍替代低镍趋势明显。预计在未来的2-3年,随着各厂商规划产能的投产爬坡及新产能的规划投放,高镍材料将逐步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因此,把握量产先机、抢占高镍市场份额并尽早进入下游大客户供应链将成为制胜关键。
国内动力软包电池放量伊始,攻坚铝塑膜国产化:作为软包电池最关键材料之一的铝塑膜软包装材料技术壁垒高,目前国产化率尚不足10%。根据我们的测算,国内动力软包电池开始放量,铝塑膜总需求在2017年约1.25亿平方米,到2020年有望达2.39亿平方米,其中3C需求处于主导地位。铝塑膜国产化建议关注技术实力领先、产能放量速度快及已拥有稳定客户群体的厂商,建议关注新纶科技。
资源供求关系偏紧,碳酸锂有望持续强势:目前国内外主要锂盐生产厂商的碳酸锂产能已达到30万吨/年以上,但锂矿采掘条件、品位差别等使得产能利用率始终较低。根据我们的测算,2017年-2020年全球碳酸锂需求量分别为25.14万吨、29.54万吨、36.40万吨及48.90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的增速占据重要地位。2017-2018年碳酸锂供需仍未紧平衡状态,到2019年能够基本实现供需平衡,且考虑到碳酸锂扩产不及预期的概率较其他产业更高,碳酸锂景气周期大概率持续,拥有稳定、高品位矿源,已具有较大锂盐生产规模的企业将更占优势。
建议关注:当升科技(300073.SZ)、新纶科技(002341.SZ)、天齐锂业(002466.SZ)、贝特瑞(835185.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