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趋势策略 - 正文

可转债复盘笔记系列之三:2005年-2009年,成熟期

来源:国信证券 作者:董德志,柯聪伟 2019-05-24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市场背景

2005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转折年,随着国内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新股发行、再融资全面停滞,包括股票、可转债的一级市场经历了近20个月的发行真空期。直至2006年5月,暂停了一年之久的IPO再度重启,可转债也随之重回一级市场,此时市场存量规模为114亿元,相比2005年初(股改启动前)的320亿大幅下降。

2006年5月8日,证监会《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并于2008年10月9日进行修订,这是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可转债的主要指导法规。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可转债的发行条件、条款设置更加标准化,市场环境也更加成熟。2006年开始中国股市步入大牛市,在股市火热的催化下,2006年-2007年,可转债发行再出发。

此外,股权分置改革的运行催生了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迅速发展。这类可转债由传统债券和认股权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可分离交易。2006-2009年,我国共计发行了21只总规模950.65亿元的可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不过,权证市场的持续火热滋生了非理性炒作等乱象,2009年之后证监会暂停受理审核可分离交易可转债事项。自此,这类品种在可转债市场销声匿迹。

可转债在大类资产中的表现

在股债牛熊交替期间,可转债的攻守兼备属性体现得淋漓尽致。2005年-2009年,中证转债指数实现185%的涨幅,跑赢上证综指的159%。这主要得益于牛市可转债跟涨能力突出、熊市又具备较强的抗跌性。

可转债个券回顾

1、条款特征:越来越趋于标准化。2006年推出实施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对发行可转债的各项条款均做出了更明确的规定,在这一框架下,可转债的条款设计上越来越趋于标准化,包括转股价下修、有条件赎回、有条件回售、附加回售的具体规定也越来越趋同。

2、个券上市表现:含着金钥匙出生。该时期发行的可转债基本为零破发,28只传统可转债中仅新钢转债1只上市首日价格低于面值,其余27只可转债上市均收获亮眼表现,平均上市首日涨幅29.65%,其中最高的是恒源转债(110971.SH),上市首日价格即突破175元,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由于这一时期可转债市场规模较小,标的极度稀缺,可转债的高估值逐渐被市场所接受,一级申购转债获取稳定收益毋庸置疑。

3、个券结局及归因分析:从结局来看,该时期的可转债多数实现顺利转股退出,28只可转债中有25只可转债实现95%以上的转股,其余3只以到期赎回结束生命期:澄星转债(110078.SH)转股规模占发行额的54%,剩余的22%被回售,24%被到期赎回;新钢转债(110003.SH)99.91%的规模被到期赎回,唐钢转债(125709.SZ)则100%被到期赎回。

4、个券经典案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