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都是需要反复总结和学习的一年。市场不断调整,打破了很多投资者2017年年底坚信的逻辑。总结起来,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五大逻辑被打破了:
1、产能收缩和行业集中度提升将会大大减少盈利波动周期
2、去杠杆只局限在金融层面
3、海外资金不断流入,A 股波动下降
4、估值还不贵,不可能有大调整
5、消费涨是消费升级,不是需求回升带来的,所以没有周期l 简单回顾以上逻辑的形成过程,能够发现大部分的逻辑之所以容易被打破,主要是因为我们过度强调2016-2017年盈利的改善和之前不一样,去杠杆和之前货币紧缩不一样,海外资金流入导致投资者结构和之前不一样,供给侧改革和之前需求改善不一样。展望2019年,我们认为依然需要警惕,避免过度放大“不一样”。
大宗商品永远是周期性的,产能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需求也很重要,而且所有的政策都是有周期的,不管是行业的补贴政策,还是环保政策、产能政策。几十年的商品价格走势告诉我们,大宗商品的波动周期性从来都不会消失,大宗商品价格很少有能够持续上涨超过3年以上的。
去杠杆虽然可能着力点是金融,但是由于各层面资金、利率是联动的,最终也会影响到实体经济,只是会有时滞。如果考虑利率变化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是三个阶段(利率拐点、信用拐点、盈利拐点)。2017年只是第一个阶段,所以没有太多感觉。
海外资金稳定流入的逻辑没有错,错在高估了海外资金的影响,海外资金虽然持仓占比不断提升,但比例也只占流动市值的3.2%,国内资金的进出依然是市场大趋势的主要决定因素。
估值很重要,但如果盈利预期下行,估值也可以从不贵变成很便宜。2017年三季报是业绩预期的高点,2018年1月暴涨、2-3月反弹中,已经很少有板块业绩超预期了,之后随着基建投资下行、中美贸易问题、社融数据下滑等,盈利预期不断下降。
消费升级、行业集中度提升是长期大逻辑,已经持续了不止2年,大部分行业其实从2000年之后一直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只是之前经济增长快,大家忽略了。长期逻辑很重要,但对1-2年的盈利判断还是要回归到1-2年需求供给边际的变化。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超预期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