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及2019年1月是限售股解禁的高峰期,依据当前股价计算,解禁市值分别为2901.59亿元和2836.98亿元,其中机构定增限售股解禁市值分别为1546.56亿元和2215.85亿元。通过对历史解禁数据的整理发现,解禁对市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较弱的,不足以形成影响市场的主要逻辑。解禁对个股的影响更为显著,解禁股票数量占流通A股比例越高影响越发显著,且市场一般都会提前调整。
限售股解禁对应的是市场中持有的自由流通股的增加,解禁对市场产生冲击的大小取决于持有人减持的意愿是否强烈。如果持有人减持意愿较强,解禁后短期股票供给快速增加致使市场下跌。所以在限售股解禁高峰期,市场往往容易形成悲观的预期,而且解禁规模越大这种悲观预期愈加强烈。但从上证综指的走势来看,即使在限售股解禁规模较大时对市场影响仍然有限,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影响市场的趋势。通过计算解禁市值与同期上证指数涨跌幅以及产业资本净减持规模的相关性发现,解禁市值前20、30的样本反映了解禁市值与同期上证综指的涨跌幅呈现较弱的负相关性,随着样本的数据扩大至前50、100的月份,二者之间的负相关性逐渐消失。而解禁市值与产业资本之间持续存在正相关性,解禁市值越大的样本反映的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性越强。
限售股解禁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持有人的减持意愿是否强烈,二是解禁后新增的股票供给量对解禁前流通股票的冲击力度。对于前者我们认为这主要与持有人的性质有关,一般而言机构相对于原始股东的减持意愿更为强烈。后者可以通过解禁股票数量占流通股的比例进行区分,解禁股票占比越高,解禁后短期增加的股票供给就越多,对市场的冲击力度越大。分别计算2006年以来(剔除解禁日停牌的股票)首发原始股和机构配售股解禁前后相对于上证综指的超额收益,并依据解禁股票数量占流通A股的比例进行分类取均值得出以下结论:首发原始股和机构配售股整体解禁前均有负的超额收益,且负超额收益分别在解禁前8个、20个交易日达到最大,然后到解禁日期间负的超额收益持续收窄。从超额收益数值来看,机构配售股解禁日前负的超额收益明显高于首发原始股。从解禁股票数量占流通A股的比例区间来看,首发原始股和机构配售股表现出相同的规律,解禁股占比越高的区间,解禁日前负的超额收益值越大,且市场越发提前反应。对于首发原始股解禁占比在50%以上的区间内股票,平均在解禁日前12个交易日负超额收益达到最大,于机构配售股解禁占比在30%以上的区间内股票,平均在解禁日前24个交易日负超额收益达到最大。从区间的分类来看,需要关注解禁股票占比50%以上的首发原始股及占比30%以上的机构配售股票。
上周A股市场资金合计净流出41.62亿元,前一期A股市场资金合计净流入82.69亿元,资金面环比收紧。主要的减项资金为北上资金的净流入金额减少以及融资余额的回落。
风险提示:产业资本大幅减持,陆股通资金大幅净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