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是我们一直重点跟踪的板块,但是近期我们发现次新表现有悖于以往的经验规律,即本轮创业板上涨中“次新行情”缺席。具体来看,2016年以来创业板出现了四次持续时间在30-40个交易日的反弹,四次反弹中次新板块均未缺席且弹性更大,而10月19日开始的这轮反弹中,次新股基本没有相对收益。与之相反的是低价股的表现,10月19日以来,伴随着市场反弹,低价股成交额逐步上升,且超额收益显著。 如何看近期的“次新股行情缺席”而“低价股行情崛起”?本期周报将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历史上三次典型的“低价股成交金额触底回升而新股成交金额持续下行”均出现在历史性底部区域 “次新股行情缺席”而“低价股行情崛起”,这种情况近两年来很少出现,但如果拉长时间维度来看历史上出现三次。
我们用“板块成交金额占上证综指比”来刻画板块表现,指数分别选取申万低价股指数和申万新股指数。借助历史复盘,我们发现类似于近期的“低价股成交金额触底回升而新股成交金额持续下行”的情况,历史上鲜明地出现了三次,而三次对应的均是上证综指的历史性低点,即2005年6月的998附近、2008年10月的1665附近、2013年6月的1850附近。
“次新行情缺席”的原因是什么?我们推测与参与资金体量有关。
根据近两年来我们观察的经验规律,次新股主题性投资机会与其“超跌或超涨的周期性规律”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在众多指标中,我们发现“新股上市后的连续封板数量”是判断次新行情强弱的核心指标之一,当这一指标处在历史高位时,意味着次新板块超涨,接下来下行压力较大,而当这一指标处在历史低位时,意味着次新板块超跌,接下来上行概率较高。这点在2016年以来的四次“次新股行情”中均得到验证。就当前来看,“新股上市后的连续封板数量”集中落在中位数15以下,这意味着次新板块超跌是成立的。换言之,本次创业板反弹中次新行情缺席的原因并不在此。
我们推测次新行情的缺席或与参与资金体量有关。在二季度以来市场持续调整的背景下,全部A股的成交金额已经降至历史低位。我们知道次新的参与资金主要是活跃资金,而活跃资金的赚钱模式主要依赖于市场的短期博弈。这也意味着,同等资金体量下,能够撬动的成交量越大,对活跃资金的赚钱效应也就更加有利。因此,10月19日以来的这波反弹中,活跃资金选择参与低价板块,而非过去两年偏好的次新板块。
这点也能够解释“低价股成交金额触底回升而新股成交金额持续下行”的情况为什么总是出现在市场的历史性底部区域。因为市场大底往往对应着低迷的市场成交量,当市场逐渐开始活跃时,此次参与市场的活跃资金在参与体量约束下,选择具备比较优势的低价股板块,而非次新板块。这个结论也跟我们前期报告《以史为鉴:低价股行情是什么信号?》的结论一脉相承。
风险提示:美国贸易保护措施超预期;通胀上行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