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6年以来我国通胀的历史表现,我国共经历过两轮比较完整的CPI“上行-回落”周期。第一轮通胀周期是从2006 年一季度~2009 年初,期间CPI 从2006 年3 月的+0.9%,上行到最高+8.8%(2008 年2 月),2009 年2 月同比跌回-1.6%;第二轮是从2009 年11 月~2012 年下半年,期间CPI 从2009 年11 月的+0.5%,上行到最高点2011 年7 月的+6.7%,2012 年10 月跌回+1.6%。
这两轮CPI上行都是受原油及食品因素共振,推动CPI上行。那么主要原因有哪些呢?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上行,2007年工资累计同比上行18%以上,而2006年工资累计同比14.6%以下。原油价格和工资的上涨很快反映到了PPI上,2007年3月开始PPI 摆脱了多年的颓势,由2.7%一路上涨至2008年8月的10.06%。央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2007年全年共开展正回购操作1.27万亿元,年末余额6200亿元,是年初余额的10.33倍,2008年上半年正回购操作额度进一步提高至2.35万亿元;在重启三个月央票操作的同时,提高央票发行利率,从量、价上控制信贷扩张。调控效果也比较明显,2007-2008年M2较为平稳,并没有大幅度扩张。此次通货膨胀应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能源价格、薪资抬高而造成的。能源价格在2008年6月回落后,本次通货膨胀压力在7月得以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