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结论:短期难解,长期见效
2018年以来,社融乏力,银行惜贷问题重新引起市场关注。惜贷是周期性现象,在经济增长呈现一定压力、银行资产面临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惜贷本身是较难避免的,有其客观原因,也有银行的主观原因。而近期,政策当局推出多种短中长措施,虽短期内很难立竿见影,但预计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取得效果。因此,我们认为“政策底”已基本明确,提请投资者关注银行股估值修复的投资机会。
从信贷原理上理解惜贷成因
惜贷现象有深刻的金融原理。信贷业务遵从风险定价原理,信贷收益率覆盖了资金成本、业务成本和风险之后,留下合理利润。但是,风险定价只能在风险相应低的领域成立,因而银行有一个比较小的放贷半径。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风险加大,银行主观上惧怕风险,风险偏好下降,达到银行信贷投放门槛的客户减少。于是银行投放力度变弱,惜贷现象出现。缓解惜贷,也要从上述原理出发。
缓解惜贷的短中长多种措施
惜贷是银行的理性反应,但会加剧经济周期波动,需要政策加以对冲。目前,我国政策当局已推出多种措施:(1)长期上,从银行内部建立长效机制,改变不合时宜的考核激励机制,指导银行打造业务能力,缓解银行“不愿投、不会投、不敢投”问题,但短期难见效;(2)中期,货币适度宽松,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防止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导致银行不敢放贷;(3)短期内,则需要寻找“信用中介”,即风险偏低的、银行愿意给予放款的客群,过去是房地产、政府项目、个人等,但目前均很难快速上量,效果有待观察。
投资建议
缓解惜贷的政策组合已经推出,“政策底”已经明确。而银行股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底部附近,行业PB 在0.9倍左右,已经反映了极为悲观的预期。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行业估值有望继续修复。维持行业“超配”评级。继续推荐“哑铃组合”,选取基本面优异、抗风险能力强、估值合理的大型商业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以及特色鲜明、增速仍然可观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
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过程中或许仍有反复,部分政策的效果显现仍有不确定性。宏观经济走势也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部分不太可控的海内外因素,仍将对银行经营和市场预期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