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他山之石》系列报告八篇前作中系列研究了欧美老牌化工企业和韩系化工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于巴斯夫、拜耳等德国法本系和陶氏杜邦等美国企业基于现代化学理论迈向成熟、以技术革新驱动企业的创新进步,以及国家意志下韩系化工企业从轻工业-重化工业-高附加值材料行业的一步步转型,日本化工巨头成长历程顺应了整个国家从工业社会生产型经济向后工业时代和服务型经济的过渡与转变。日本制造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向重化工业的发展之后,一方面面临人口结构老龄化,国内消费停滞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国内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上限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化工巨头开始去重化工化(主要是规模化和无差异化的产品)的进程,向新材料、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拓展。我们在本报告中为大家带来了日本化工企业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典范--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的发展本质上是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历程,旭化成从一家传统的化学品巨头在技术驱动下向高附加值化和多元化的转型经验值得国内化工企业借鉴,我们以期攻玉。
旭化成--基于基础化学品,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集大成者:旭化成的百年历史是不断转型、不断外延的历程:1922年野口遵先生初创了旭化成的前身---旭绢织株式会社,此后在日本首次采用卡萨里工艺实现合成氨工业化,不断扩大基础化学品业务的生产,通过在烧碱、液氯、氮肥、硝化纤维、工业炸药、铜氨丝、以及粘胶长丝等领域的拓展不断壮大,并在战后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品公司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旭化成成长为一家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涉足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电子和医疗服务等不同领域产品和服务的跨国公司。
1950-197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期间旭化成转型的启示:战后日本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日间经济摩擦始于纺织品领域,日本纺织业“自愿出口限制”和“日美棉制品协定”签订之后旭化成坚定地将部分发展重心从纺织品转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领域。随后日美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扩大到合成纤维,旭化成开始放弃在低附加值、成本驱动出口领域的激烈竞争,转而重视国内市场和技术驱动增长的业务领域,向国内住宅、人工肾脏、医药试剂、传感器等领域全面进军,同时在化学品方面将重心放在合成树脂和功能性膜材料等领域。其基于研发驱动的转型成长经验值得当下中美贸易摩擦下的国内化工行业借鉴。
研发能力支撑下的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化是后发国家化工行业转型的思路之一:2000年后受日本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及国内消费需求方向发生变化的影响,旭化成发展遭遇瓶颈后转而选择国际化战略作为突破方向,同时在主要市场和资源国建设生产基地以提高竞争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日本1976-1991年期间的平稳增长阶段,对于国内化工行业而言,将缺乏差异的大宗品去规模化,并向多元化、高附加值化和国际化发展是值得考虑的思路,当然这必须以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