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择券体系构建本文是转债择券策略系列的第三篇,介绍的是转债层面的选择方法。
转债分析指标我们认为价格、溢价率和流动性是选择转债标准中较为重要的三个指标。
价格即转债的市场成交价,当转债价格低于面值时,转债价格越低,理论上盈利空间越大(因持有到期有保底的面值回收);当转债价格高于面值时,基于转债发行人有普遍的促转股意愿,转债价格越低,理论上盈利空间越大(一般认为短期的顶部是赎回触发价130元)或者风险越小(超过130元后成为正股替代标的)。
溢价率是转债的估值指标,包括转股溢价率和纯债溢价率。对于转股价值较大、转债价格对股价敏感性较高的标的,估值指标主要关注转股溢价率;对于转股价值较小、转债价格对股价敏感性较低的标的,估值指标主要关注纯债溢价率。
对于同等转股价值的不同标的,理论上转股溢价率越低越好;对于同等债券底价的不同标的,理论上纯债溢价率越低越好。
流动性反映转债筹码买入或卖出的难度。实际投资中可能会碰到的情况是,对于正股未来走势看好,但是对应的转债流动性较差,需要花费较大的滑点成本,消耗实际投资收益,因此需要对流动性进行评估。
评级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因为部分机构的转债入池有评级要求,但是根据评级中介的常用评级标准,我们发现评级参考的指标和行业、正股有相关性,而这一部分我们在前两篇已有比较,因此对于评级我们不予考虑。
指标计算和打分方法对于转债择券结果,我们最终形成三张表:一张是偏股型转债的排序,一张是偏债型转债的排序,一张是所有转债的排序。
对于价格,我们用转债的收盘净价代表。
对于溢价率,需区别考虑。对于偏股型转债,我们用转股溢价率排序;对于偏债型转债,我们用纯债溢价率排序;而对于所有转债排序,就意味着要同时对比偏股型转债和偏债型转债,单纯用转股溢价率或纯债溢价率均有失偏颇,因此我们用转股溢价率和纯债溢价率的较小值进行排序。
对于流动性,我们用转债的换手率代表,即用成交金额除以剩余规模。由于影响单日转债成交活跃度的因素较多,我们用最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换手率作为排序标准(成交不足一个月的新券按实际交易日平均)。
打分方法我们仍然沿用Z-score 模型。
转债轮动策略回溯从净值曲线来看,利用上述筛选标准进行的转债轮动策略相对于中证转债指数有明显的超额收益,说明上述筛选标准较为有效。
不足之处本文提出的转债筛选方法存在不全面性、非平稳性和非连续性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