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逻辑:金融问题财政解。
去杠杆已持续近2年,目前金融去杠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实体去杠杆也已开始推进。此时,此轮去杠杆最核心的“病灶”——地方国企(尤其是城投企业),但却因种种原因,去杠杆处于胶着状态。在“金融+财政”双双严监管的情况下,借新还旧之路已断,地方国企财务压力将显著增大。由于债务规模巨大,也没有可能通过市场化出清的方式处置风险。因此,需要从财政角度化解债务风险,可能的措施包括地方债置换、转移支付等。我们预计实施的时间会比较快。
重债的成因。
我国长期处于财务杠杆过高状态,这是由我国经济结构决定的。我国过去以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适合债务融资。再加上国有部门“预算软约束”等问题,助推了杠杆水平。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整体杠杆水平会缓慢下降。经估算,目前我国银行表内外共向实体(不含政府、非银金融)投放了约163-170万亿元资产,在为实体加杠杆的同时,银行自身杠杆也处于较高状态,积累风险。因此,去杠杆成为近期经济工作的重心。
金融去杠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银行部门的杠杆以资本充足率表示。我国银行业账面资本充足率较高,但事实上银行业过去通过种种手段绕开监管,漏提资本,额外加了杠杆。金融去杠杆以人行2016年开启“紧货币”为起点,然后在2017年初开始监管部门开始实施监管检查,2017年底开始一系列监管新规陆续出台落地,进入“紧信用”阶段,银行额外加杠杆行为开始被整治,杠杆稳步回落,金融去杠杆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实体去杠杆却仍处于胶着状态。
实体部门的杠杆以资产负债率表示。经过前一轮去杠杆,民企杠杆在过去几年持续下降,而地方国企杠杆则开始上升,成为此次实体杠杆过高的主要“病灶”。但由于受到“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有利益固化的藩篱,大多涉及体制机制调整”等原因,地方国企去杠杆进程处于胶着状态,进展并不理想。2017年开始,“金融+财政”双双严监管,遏制了地方政府(以地方国企的名义)违规举债,起到了稳杠杆的作用,但仍有待地方债置换等措施出台,化解存量债务风险。
投资建议。
地方国企债务问题已到了解决的时间窗口,有较大可能在近期出台相关措施,市场对金融机构的过度担忧会被扭转,实现估值修复。重点推荐标的包括银行股: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券商股: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东方财富、东方证券;保险股:中国平安、中国太保。
风险提示。
监管措施出台或落地时造成市场波动,或海外经济或政策预期外变化造成影响。文中部分测算使用了调研的经验值,可能存在样本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