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中美两国19日在华盛顿就双边经贸磋商发表联合声明,中美经贸磋商达成共识,不打贸易战,停止互相加征关税。其中涉及到农业领域的内容主要为:1)中美双方将在能源、农产品、医疗、高科技产品、金融等领域加强贸易合作。2)双方同意有意义地增加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出口,美方将派团赴华讨论具体事项。
点评:
1、站在产业角度,对我国农业产业链构成整体利空,局部收益的影响。首先,从国家粮食安全及农民自身利益层面来看,当前我国粮食进口占比已经不低,如果进一步增加低价进口粮食,势必造成粮食安全隐患,特别在食用油和动物饲料原料领域,外资已经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其次,从整个农业产业链条来看,上游种植业会因低价进口粮食的冲击而受影响,反过来种植业不景气会向上传导到种业。中游的农产品加工业将受益低价原料红利,成本降低将有效缓解人工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刚性上升,而盈利端受益于消费升级,因此农产品加工业有望享受低原料成本和消费升级双重红利,涉及到的行业有饲料加工、畜禽养殖业、肉制品加工、以及果蔬加工和休闲零食业等行业。
2、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加大美国农产品进口是中美贸易利益诉求的结果。首先,站在美国层面来看,美国是农业现代化非常发达的国家,农业产出远远高于国内消费,同是美国农业产业步入饱和增长期,行业增长缓慢。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新的海外市场是解决美国农业当前面临困境的最佳选择,而中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完全可以满足美国农产品出口对市场容量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特朗普上任选举过程中,美国农场主是特朗普上任的铁杆选民,对特朗普能否上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解决美国农业当前面临困境和保障特朗普选民利益角度来看,增加美国农产品出口是最好的途径。站在中国层面来看,研究员认为,国家层面需要考虑的是中美贸易对全国各个产业的影响程度,是影响甚微还是致命性打击。同时,还要考虑每个产业在国家经济命脉中所起到的作用。与芯片等高科技行业对比来看,我国农产品整体能够实现供需平衡状态,粮食安全基本上可以保障,而进口仅为结构性的,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不大,而某些农产品还能填补我国的短缺,能够更好的满足国内居民的需求。另一方面,从进口的刚性来看,我国大豆和其他一些小众农产品国内本身短缺,种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呈现刚性特征。可以说,我国农产品进口这一块整体是限定,加大美国的进口,就意味着减少其他国家的进口,是进口内部结构性调整。因此,站在国家全局来看,与贸易战对我国芯片等高科技行业影响程度相比,加大美国农产品进口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是可以控制的,或者说影响是有限的。因此,加大美国农产品进口作为中美贸易战挺火的条件之一是符合当前两国利益诉求。
3、从国家行动看农业。虽然我国将加大进口美国农产品,但我国做大、做强农业的步伐正在加快。当前,国家对农业扶持力度较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显著提升了农业的战略高度。特别是近期,国家大力扶持国内大豆种植业,预计今年种植面积增加1000万亩,总种植面积达到1.27亿亩。同是,国家刚公布了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最低收购价持续走低,粮食市场化改革决心显现,市场化改革必然会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业规模化水平,而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做大做强农业的基础。如果结合中美贸易的事件来看,一方面我国加大农产品进口(其中大豆占主要份额),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大豆种植业,不断减轻进口依赖程度,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而粮价的市场化对我国农业结构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中兴事件”的发生,对国内各个产业都给了一个深刻的教训,特别是对进口依赖型的产业敲响了警钟,只有牢牢抓住产业链的主动权,才能谋求产业长久发展。基于此,国家大力扶持国内短缺农产品种植,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科研技术的显著提升以及大量海外人才的回归,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未来具有较大突破的预期,农业技术的提升将促使我国农业结构持续改善,我国农产品进口的现状将得以改善。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也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在“一带一路”指引下,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寻求海外市场也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中美贸易战对农业的影响要动态的去看,以牺牲短期的市场来换取做大、做强产业的时间也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在国家大力扶持以及农业产业体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产业技术的提升速度有望超市场预期,长期大额进口农产品现状将逐步改善。同时,农业走出去一方面能够缓解我国农业当前结构性供给过剩矛盾(特别在种业领域),另一方面,通过技术输出,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而且有望缓解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