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揽储新工具
银行理财主要分为保本的表内业务和不保本的表外业务,后者本质上是“代客理财”,过去银行出于声誉和获客的考虑,在表外理财的实际运作中会采用资金池的方式,通过期限错配实现刚兑。然而以破刚兑、禁止资金池和期限错配、净值转型为核心的资管新规即将落地,表外理财将难以为继,再加上市场利率化情况下货币基金等产品对银行存款的分流,一些替代性的银行产品被推出,结构性存款就是其中具有“金融创新”积极意义的一种产品。
结构性存款是将利率、汇率等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一般是将这些存款分成两个大部分,分别运用于“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组合。并且根据两个部分的占比可以分为三类:最低收益保证型,本金保证型和部分本金保证型。
根据预期收益的类型,结构性存款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预期收益型”、“单向鲨鱼鳍”等产品。这些收益结构一般是通过嵌入期权等衍生品构造出来的,然而由于衍生品不属于商业银行允许经营范围,且银行缺乏必需的投研团队,因此在结构性存款中,银行要与非银机构合作,以结构性存款的名义吸收储户的存款,同时向他们代销非银的期权产品。
那么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有什么区别呢? 对客户来说,不同于银行理财的“黑箱”,结构性存款需让客户明确存款投向和风险。
对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是表内业务,要计入“客户存款”,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保险金、计提减值损失和风险资本。本文通过大概测算,发现当资金从表外回归表内,银行要少赚一半。
对非银机构来说,银行理财更多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而结构性存款直接考验非银机构的投研能力。
对监管来说,回归表内意味着资金被统入了MPA考核等监管之下,监管对结构性存款的态度不会像银行理财一样是明确禁止的,但监管后期或重点跟进新的监管套利行为。
风险提示:监管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