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行)的长期/短期存款评级从A2/P-1下调至A3/P-2。同时,穆迪将交行的基础信用评估(BaselineCredit Assessment,BCA)和调整后BCA 从baa3下调至ba1,并将其交易对手风险评估从A2(cr)/P-1(cr)下调至A3(cr)/P-2(cr)。上述所有评级展望为稳定。
点评:
由于基础信用评估降至ba1,部分市场人士认为穆迪已将交行降为“垃圾级”主体,此种观点激起了市场较为激烈的讨论。交行方面则回应称此次穆迪下调交行评级是过于关注个别指标的表现,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且下调后交行A3的长期评级无论是在中资银行还是在全球银行范围内依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部分报道和市场人士根据交行2017年上半年的经营状况,来论证穆迪下调评级的证据不够全面。分析指出,交行在以拨备覆盖率为代表的资产质量及以归母净利润为代表的盈利能力方面均有改善,同时其资产规模也在稳步增长。
目前市场对此事件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探究穆迪的银行信用评级体系则可发现,BCA 并非最终信用等级,而只是得到主体信用评级的要素,BCA 对应的评估级别应以小写字母表示,一些媒体将原文报道由“baa3下调至ba1”改为“Baa3下调至Ba1”也对市场产生了一定误导。按照穆迪的评级顺序,交行的主体信用级别应为A3,这个等级对应的信用质量并不差。
在穆迪的评级体系中,BCA 在考察财务状况时,主要集中于资产质量、资本规模、盈利能力、融资结构、流动性储备五个方面。根据穆迪发布的新闻稿来看,本次对交行的评级下调,主因是财务状况因素中的融资结构恶化和盈利能力下滑。而国内的一些分析,归纳到穆迪的评级体系中,则主要是对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关注。
虽然交行2017年上半年的拨备覆盖率较前期上升、不良贷款比率较前期下降,但改善幅度不大,且与2014及2015年相比(2014年4月30日,穆迪将交行的BCA上调为baa3,长期评级上调为A2),这两项指标依然表现较弱。同时,交行的总规模在稳步扩张,净资产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为近年来半年度的最高增速,但利润增速远不及资产增速,反映在指标上则是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回报率连年下滑,资产获利效率在下降。穆迪指出,“资金来源较弱而资金成本上升,交行的盈利能力承压”,近些年来,交行的净利差和净息差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如果我们以“即期评级”的理念来看待本次评级下调,并从谨慎和为投资者提示风险的角度考量,穆迪下调评级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国外三大评级机构占据国际评级话语权,其信用评级仅就技术和经验来说,确实具有一定的领先性,但是我们对于其给出的评级结果要辩证和理性地看待,既不要盲目给其扣上“阴谋论”的帽子,更不要盲从和悲观。对于国外做出的评级行动,要谨慎深入地进行分析,相应调整投资策略。由于调整后交行的信用等级仍然较高,预计本次等级下调不会产生太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