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下午,国防科工局在京组织召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推进会。
会议解读了《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宣布启动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研究部署了相关工作。
科研院所改革进入最为关键的实施阶段,未来配套政策可期: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文件较多,主要包括三大方案,分别是《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方案》和《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实施工作方案》,以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配套政策》等。今年1月,传科研院所分类方案已下发,我们判断,分类方案可能会将军工企业分为三类,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企业类。公益一类或涉及战略威慑装备研发和大型实验验证,这类事业单位从事的是基本公益服务,未来不会转企业。公益二类主要是前瞻研究和核心装备总体研发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有一定市场化程度,或将继续保持事业单位身份。而其他大部分不属于公益一类或公益二类的提供有偿性服务的单位未来将转企业。《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的印发,标志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正式启动,军工科研院所改革进入最为关键的实施阶段。未来政策预期方面,今年3月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张建恒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各个军工集团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已经基本确认,但是由于税收、人员处置等配套政策还没落地,所以目前各单位尚未开始操作,预计配套政策完备之后,军工事业单位大概可在两年左右完成改革。”我们认为,院所实施方案落地兑现有利于提升军工股的整体风险偏好和估值,后续配套政策预期落地可期。
科研院所改制主要在“改人”,改制或存在过渡期:科研院所改制所涉及领域较多,主要包括人员福利待遇、人员退休待遇、研发技改投入、资产处置收益、固定资产折旧等等,我们认为最为核心的在于对人员的改革,根据我们实地调研,目前很多事业单位人员自2015年开始已经缴纳社保,且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出现变更或原集团领导赴院所任职,我们认为未来科研院所改制的阻力或将逐步变小。不过,目前院所改制也面临一定的阻碍,如一些院所目前的考核指标是武器装备研制的进度并非业绩指标,一些员工也不希望降低福利待遇,所以我们判断研究所改制不会一蹴而就,改制将存在若干年的过渡期。
科研院所是军工领域较为优质的资产:国防军工体系中的科研院所隶属于各军工集团,承担国家军事装备的科研生产任务,是各军工集团人才资源、技术研发、资本运作等优势的综合体,一般为事业单位编制。此前,由于历史上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特殊的关系,中国的国防军工体系建设初期效仿苏联的“厂所分离”模式,即研究所负责设计研发,军工厂负责生产制造。设计单位和制造单位分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有效”权责分明“,武器装备的生产任务首先传输到各军工科研院所,各军工厂配合院所单位紧抓生产制造。也正是这样的研发生产制造流程,使得科研院掌握着各领域最前沿、最核心的技术,在人才资源上聚集了行业最顶尖的技术专家。
科研院所有着轻资产、盈利能力强等优势,而各兵工厂则是重资产、盈利能力差的代表。目前来看,各院所属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大多为非核心军品或民品,市场进入门槛不高,行业竞争处于红海状态且公司竞争优势不明显,未来盈利能力较强的研究所类资产如能实现资产证券化,将大大改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竞争格局。
两大筛选标准,关注电科类、航天系以及中航系上市公司投资机会:我们认为,筛选投资标的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大股东对于资产证券化的诉求。这需要结合上市公司所背靠的院所的融资需求和涉密程度来判断。
目前来看,中电科、航天科技、中船重工等军工集团均设立了“十三五”期间集团资产证券化率的目标,上述集团旗下非核心军品资产证券化可期;第二,从个股角度看,选择先行试点的、潜在资产注入规模相对较大的上市公司:大部分军工央企和军工地方国企当前股价已经包括未来资产注入的预期,即市场对于公司的估值基于备考EPS,个股也是往往以备考PE 作为估值中枢上下波动,未来针对存在资产注入类上市公司的投资主要考虑当前估值水平与备考PE 的对比,建议关注备考PE 相对较低且集团具备资产证券化率目标的标的,如国睿科技、四创电子、航天科技、航天机电、中航电子、中航机电和中航高科。
风险提示:研究所改制进度低于预期风险;大盘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