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随笔:“客观”的量化模型同样要考虑“主观”的人性
从投资分类看,部分投资者将市场交易行为分为主动投资和量化投资,他们认为二者背后分别是人的思考和机器的思考,二者存在一定的对立性。由于量化投资的模型更加客观,相比人类而言,缺少了情绪的干扰而更加具有纪律性,量化投资者对此津津乐道。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量化模型的背后,还是一个个投资者的观点,将二者对立的想法或过于极端。
在构建量化模型的过程中,其核心在于,将投资者对市场的理解,固化到一个交易模型之上,并进行历史回测以确定各类参数,模型仅仅代替投资者进行计算过程,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并非个人所擅长的运算。但是, 模型本身并不会代替我们思考,他们只是替我们实现策略思想。
因此,模型背后反映的是人的思考,如果市场环境发生改变,而投资者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并未考虑到,那么模型也不会进行判断,而是按照此前的规律和经验进行交易。例如,近年来的市场回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值因子对于市场的区分度很大,并且受益于市场风格,小市值策略效果明显。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投资者理念的改变,近期市值因子的效果已经大打折扣。 虽然模型是客观的,但是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承担模型的投资效果,因此交易模型也要考虑到人性因素。
假如一个量化选股模型,相对基准指数已经连续回撤一季度,我们是否还有信心继续下去?这是在考验我们的情绪和纪律性吗?其实很多时间是考验我们对模型的适用性,但人性的因素不可避免的会反映到模型的执行过程。
看似客观的量化模型,背后包含了对主观投资者的考验,一个量化模型的“聪明”程度,绝不会超过他的主人。考虑更多的市场因素,经过更丰富的市场环境,策略的有效性才能稳定,这背后是对投资者的考验,而非对量化模型。作为投资主体的我们,很难排除“人性”因素,那么无论是回测多么有效的策略,如果不能通过投资者的认可,那么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客观”的量化模型同样需要考虑“主观”的人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