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联讯石化事件点评:可燃冰试采成功-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一步,“未来能源”潜力无限

来源:联讯证券 作者:王凤华 2017-05-22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事件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5月18日在南海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现场距香港约285公里,采气点位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0米的海床中。自5月10日正式出气至今,已累计产出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

可燃冰:清洁高效、储量丰富的“未来能源”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未来替代能源。

可燃冰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大约相当于全球已探明煤、石油和天然气总资源量的两倍。中国可燃冰资源量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相当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的2倍。

可燃冰外形与冰相似,内含大量甲烷,因此极易燃烧,且能量密度高。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1立方米的可燃冰内含约164立方米的常规天然气,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因此被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

我国可燃冰开采技术领跑世界,试采成功为全球首例

天然气水合物的试开采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目前,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在加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或未达到连续产气的预定目标。

从5月10日正式出气试点火至今,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可燃冰已连续开采八天,日产量超1万方以上,最高达到3.5万方/天。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利用降压法,将海底原本稳定的压力降低,从而打破了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成藏条件,之后再将分散在类似海绵空隙中一样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套水、沙、气分离核心技术最终将天然气取出。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可燃冰开采第一国,开采技术领跑全球。

试采过程安全、友好、可控、环保,有效解决开采难点

据报道,在本次试采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合理设计井位及降压方案,从工程设计上避免发生甲烷泄漏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灾害问题,另一方面构建了海水-海底-井下一体化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实现对温度、压力、甲烷浓度及海底稳定性参数的实时、全过程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整个过程安全、友好、可控、环保。

本次开采试验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很多课题。下一步重点是研究如何解决本次试验当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并在之后3至5年内开展第二次试采,进一步为商业化开采打好技术铺垫。

我国天然气消费占比低,看好中长期发展

目前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所占比例分别为64%、18.1%、5.9%;而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所占比重分别为27%、33%、25%,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远低于世界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亟待转变。

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供应方面,保持能源供应稳步增长,国内一次能源生产量约40亿吨标准煤,其中天然气2200亿立方米。根据《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从2015年1931亿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3600亿立方米,CAGR为13.27%;产量将从2015年1350亿立方米增至2020年的2070亿立方米,CAGR低于消费量,为8.90%。可燃冰的成功试采,为未来我国降低天然气进口依赖度,摆脱能源依赖带来了希望。

我国富煤贫气的资源结构是制约我国天然气消费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此次我国全球首次成功试采可燃冰,不仅表明勘探开发技术得到验证,还将继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后,进一步加大非常规天然气的供给,引领新一轮能源革命,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结构,同时推动整个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

投资建议

目前可燃冰开采未达到商业化阶段,短期内影响有限,长期来看,可燃冰引领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将使带动整个行业相关公司快速发展。推荐关注海洋非常规油气开采相关受益标的:

油气勘探开发服务商:中海油服、石化油服、恒泰艾普;

油气设备供应商:石化机械、海默科技、杰瑞股份、中集集团;

油气田工程总承包商:海油工程、惠博普、中油工程。

风险提示

可燃冰开采商业化进程不及预期,环境污染风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集集团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