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要点:
上周五央行发布了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特别用专栏一详细阐述了2、3月央行缩表的逻辑,强调缩表主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果真如此吗?从技术上讲,央行的解释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大的政策背景。当前,在金融去杠杆的要求和市场预计货币政策保持从紧力度的大背景下,央行的缩表事实上具有收紧银根的信号。我们在4月29日的周报《央行是主动缩表还是被动缩表?》中对比了本次缩表和2015年缩表的重大区别。2015年央行的缩表,是在降息/降准的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中进行的,对市场的影响比较小。从2015年3月到12月,央行总资产收缩了27574亿元,收缩了近8%。但当时没有对市场产生多大负面影响。为什么?因为当时处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中,市场预期货币政策保持宽松态势。27574亿元的总资产收缩,主要是由于央行外汇占款下降造成的,同期央行外汇占款下降21930亿元,而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广义再贷款仅仅下降5796亿元。前者可以看成是外汇下降的被动因素造成央行总资产收缩,而后者是央行的主动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央行主观上并不是要收缩资产负债表,毕竟当时货币政策要求保持宽松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