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年12月初就指出中国经济呈现“类滞胀”症状,这源于金融周期接近顶点附近房价与信贷互相强化达到极致。2-3月CPI通胀下行并不代表“类滞胀”证伪,因为类滞胀逻辑主要针对受天气、猪周期波动等影响较小的非食品价格。中国CPI下行主要是去年寒潮高基数导致菜价同比大跌叠加猪周期下行,而非食品价格4月份继续创新高。此外,CPI通胀因为低估居住成本而低估通胀压力。
实际上,拨开“菜和肉”的迷图,多个指标显示“类滞胀”正在兑现。一季度GDP平减指数大涨,而实际GDP同比仅因为净出口贡献加大而微升,增长内生动力疲弱,“类滞胀”明显。同时,亮眼的工业利润基本全由价格贡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大幅提升,但实际投资增速大幅放缓,两者偏离明显,也是“类滞胀”的佐证。再者,社消零售价格反弹,实际增速回落,亦呈“类滞胀”状态。
前期金融周期加速上行,金融风险进一步累积,在非食品通胀压力依旧而金融风险攀升的情况下,政府加强金融监管顺理成章,这会导致融资条件收紧,将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往前看,PPI降温,但前三季度仍在高位,但CPI继续恢复性回升,而经济增长持续往下。不过,金融严监管虽然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但这会减低金融风险,对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有利,无疑是正确的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