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论:
4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文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规格之高,超出市场预期。文件提到,雄安新区是继深圳、浦东之后的千年大计。我们判断,雄安新区的主要功能,是纾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承接北京转移过去的国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以及部分行政机构,一方面可以缓解北京的压力,另一方面打造一座新型的现代化都市,带动河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再造新区不是一朝之功,根据深圳的历史经验,其效果十年之后才能真正体现出现。1979 年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1980 年全国人大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深圳特区的正式诞生。到邓小平1992年南巡,肯定深圳建经济特区的经验,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情。深圳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利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在中央政策扶持力度方面,雄安新区可能更胜一筹,甚至可以说,雄安新区的设立和发展就是中央主导的;但在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与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相比,雄安新区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目前难下定论。
无论如何,雄安新区的设立,影响深远。建立初期,基建和制度必须先行。从深圳经验看,首先,可以看得见的是城市基础硬件建设。1979 年深圳率先建设蛇口工业区,1980 年开始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罗湖和上步城区,建设蛇口、赤湾港;建设深圳大学等文化设施,制定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最重要的是,深圳利用中央给予的政策,建立了制度优势。深圳建立之初,就确认了市场取向的政策,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市场价格制度进行改革,取得了领先优势。自设立之初,深圳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任何一个新城市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铺摊子的过程。在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一个新城的发展需要找到自己的灵魂。1986 年国务院特别要求深圳特区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铺摊子、打基础转到求效益上来,争取发展成为一个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特区。从那时开始,奠定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城市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生命历程。1990年代之后,随着国家优惠政策的不断消失,深圳主要转变到依靠提高素质,增创新优势方面上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发展迅速,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今天,如同很多大城市一样,深圳发展面临着土地、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应该说,其三大支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设立雄安新区,至少在短期内基建的发展大有可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也有具体政策和项目,对短中期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刺激作用。但同时,需要避免当前中国大城市发展面临的土地、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特别是要坚决防止城市还未建立,房地产泡沫已被炒到天上的格局。因此,制度建设尤为重要,需要思考雄安新区的定位和发展前途。如果雄安新区能够探索出一条新型的城市发展道路,不仅是河北之幸,更是中国之幸。新区建设道路漫长,具体发展框架和政策尚未公布,还需进一步跟踪,过分乐观和悲观都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