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论: 短期经济增长动能仍在,一季度相对较好,但需求端的羸弱可能会影响二季度的实际经济增长。行业供需角度上看,仍旧呈现中游较好而下游不佳的格局。我们发现,中游开始从加库存转向去库存,钢材主动去库存较为明显,主因是近期矿价上涨高位承压,钢贸商转向低库存策略。水泥则被动去库存较为明显,主因是两会环保督查影响。未来看我们认为短期内经济增长仍有支撑,一季度相对较好。但需求端的羸弱可能会影响二季度的实际经济增长。
为什么说今年实际增长难以超过去年?少数投资者认为,今年经济增长的上行风险很大,经济增长可能超过去年。我们认为,这种情况不排除,但概率较小。首先,去年底以来工业品价格上涨的逻辑与此前的情况不同,此前工业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源自于需求的回升,特别是最终需求回升带动消费品价格上涨,随着投资回升带动工业品价格上涨。历史上,PPI同比增长超过2%时,往往会看到制造业投资上到10%以上。本轮工业品价格的上涨,主要源于供给端的冲击。一段时间内,其价格上涨,也会带动库存的上升,从而使得生产端出现企稳甚至回升态势,但是后期如果没有最终需求回升的配合,价格上涨难持续,工业生产企稳的态势也没有坚实的基础。虽然今年出口增长前景较好,但国内汽车、房地产等两大终端需求大概率弱于去年。其次,从基建投资来看,在今年财政货币可能双紧的情况下,基建投资是否会面临“生火做饭,锅中无米”的情况值得关注。新疆基建大幅增加的个案有其合理性,但不能延伸到全国范围,靠基建维系增长的代价较大,中央政府更不会替这种老的增长方式背书。虽然我们判断今年基建增长18.5%,明显高于去年的15.8%,但考虑到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大幅回升,我们判断,今年基建投资增速的实际增长将弱于去年,对增长形成拖累。最后,从经济学的常识看,今年这种情形下的价格上升,反而对实际需求不利。
但今年的经济增长也难明显下跌。我们在去年12月初宏观年报《中国经济弱企稳下的变局》中,计算了一个新的反映经济真实增长的指标(去掉受政策影响大的基建、地产、金融对增长的贡献),发现2015年中国增长的情况特别差,比上年少了一个多百分点,但2016年下跌幅度很小。为什么?一个猜想是,中国经济经历了6年的下行,产能去化比较多,供需可能接近平衡了;此时,经济增长往下掉的空间不大了。我们仍然维持今年经济增长是一个弱企稳的观点,以稳为主,下行空间不大,上行空间也难看到,维持GDP 增长6.6%的判断。
金融层面看,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MLF操作意在锁短放长,传递变相加息的微妙信号。货币市场利率前高后低,债券市场继续调整,利率债期限利差和短端信用利差走阔,在岸人民币兑美元贬值,美元指数继续上涨。美国2月非农数据大超预期,3月加息概率高涨,叠加年内加息次数可能达到3次,美元保持强势是大概率事件,人民币未来面临的贬值压力上升,加大国内货币条件偏紧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