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香港市场回购解读--动机主要是传递信心
我们统计了香港市场在2005-2016年共11年时间里,共计有1365年次回购行为。从股票回购动机上,上市公司的回购绝大多数发生在指数快速回落月份,如2008年10月回购数量124家;2011年9月回购数量88家;2016年1月回购家数79家。从交易心理上来看,这表现了回购的直接目的并非?逢低买入?,而是?传递信心?,2009年2月与2011年9月的数据都验证了这一点,以此来看,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恰似散户的一般交易心理--股票快速下跌,回购,再创新低,观望。
回购均价不宜作为二级市场的安全边际
样本中,回购均价次年收益呈现:大盘好--以该价格锚定的投资大概率赚钱,大盘不好--以该价格锚定的投资大概率亏钱。因此,回购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投资行为,上市公司并非对于级市场的价格走势有清晰的判断,换句话说,如果把回购当成是由上市公司发起的择时行为,该行为的正确性(就未来一年来看),有效性并不明显。
回购标的股票,次年表现为?牛强熊弱?
我们发现,回购的标的整体看来,具有明显的牛强熊弱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在一拨持续的牛市里,上市公司回购行为被视作利好,而回购被看成是一种支撑位和信心的表现,市场认为:公司管理层看好自己,于是加速资本的流入,因此,大盘表现好的时候,回购公司的表现更佳;在熊市里,尤其是大的趋势性调整时,往往上市公司出手护盘也无法抵御市场的绵延下跌,市场认为:回购仅是公司的一种姿态而已,况且就连公司回购都无法阻碍股票下跌,于是投资人卖出标的,加速了它们的下跌。
并非回购量越大,股票越安全
我们提取每年回购量占总股本超过2%的样本分析。按照这一标准,我们的样本数量由全样本的1365家次,减少至232家次。同样以平均回购价为基准(与此前相同),这些股票次年的上涨概率下降至了50%(与抛硬币几无差别,并低于全样本)。这是因为,企业总是在熊市的初期开始产生大量的回购,这一回购行为不见得是理智的,很有可能也是盲从的。从这个结论推理,我们就不应该指望那些回购数量更多的企业,次年股票会有更好的表现。
后续可能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回购行为不能作为单一的买卖判断依据,应该与其他指标相结合;回购行为即便引发股票的短期反弹,但这种反弹的有效性可能是短期的(几天或者一个季度);从中期(一年以上)来看,回购对股价的影响很大程度上由大盘决定,因此,要将对大盘的判断与回购行为相结合,可能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