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我对上海的10余多家机构(保险、基金、银行)进行了路演和交流,感觉整体偏空中存在不少分歧,大家的逻辑也比较混乱。总结如下:1.产能没有彻底出清,2017-2018或有更大经济危机。历史经验看是如此(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除非有产业革命(上世纪的汽车和计算机)。
——笔者认为:第三次产业革命(信息技术)是否是产业级别的革命,目前看来市场仍未有共识,因而对经济前景看法存在差异;此次危机延续之长,中短经济周期的看法已被抛弃,机构都从长周期(产业、技术的周期)角度看经济前景了。
2.美国加息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中美货币紧密关联,过去是汇率锚定(钉住的管制汇率),现在由于美元不在是人民币发行基础(外汇占款造成的货币发行不再),未来会转向利率锚定,而美国升息方向是确定的(分歧仅在快慢);由此,多家机构对未来债市悲观。
——笔者认为:格局变化只能说明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将提高,按货币“二分法”,“紧数量、低利率”将是最可能的政策组合,货币政策方面得不出看空债市的理由。
3.债市信用品定价混乱加大市场波动和流动性冲击,各家机构都加大信用研究投入力度;信用研究对投资、交易的制约增强。
——笔者认为:由于债市上交易的重要性,认清趋势是一回事,抓住机会投资成功又是另一回事。
4.大部分认可资源品/大宗的涨价趋势,认为基建投资将接过地产投资的“接力棒”,因而看好上游资源性行业和机械行业,对地产、火电、地级以下城投比较担忧。
——笔者认为:资源性涨价与市场不同的逻辑:定价体系变动引起。
这也是看好大盘蓝筹的基础,并继续看空小票。
5.有机构认为,货币政策偏紧导致资金紧张,资金紧张持续到一定时候,必定股债双杀,因此对17年股债皆不好。1月保险开门红后,资金态势仍延续,预示全年压力犹存。
——笔者认为:中国的货币格局是“存量过多、增量不足”;货币投放改变导致资金成本上升,政策偏紧也要维持货币增速相对稳定(M2增长维持10附近),降准、降息(降基准利率)都会有;即使在紧平衡下,降基准利率后货币利率也会先下降,引起杠杆抬高,但“紧数量”又不支持市场加杠杆,从而导致市场波动,因此2017年债市波动会加大,机构间策略差异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