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不亮,西方亮。近几年来,国内投资增速下滑,而对外直接投资(ODI)发展迅猛,2014 年我国ODI 已经超过来华直接投资。有观点认为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税负繁重是重要推手。我国企业出海到底为何来势凶猛,哪里是岸?官方数据表明企业目的地主要是“近海” (香港和其他亚洲地区),投向主要是三产,果真如此?我国 ODI 是否依循其他经济体的规律,未来谁去、谁留?资本市场能从中找到什么样的投资机会呢?
官方数据与事实有一定落差,我国企业已经跨越“近海”,远渡重洋, 北美和亚洲并重,虽然升级进行时,但三产占比较官方数据显示的低。官方数据仅统计了ODI 首次到达的地区和行业,包括香港在内的亚洲为主,三产占比70%(包括租赁服务、金融),而民间数据(HF 数据库)从最终目的地和行业进行统计,更接近真实情况。事实是,我国企业借道“近海”,再远渡重洋,北美和亚洲占比均接近30%。过去5 年,矿业能源和金属的投资占比超过一半,但近年来ODI 的行业分布有所改观,能源金属占比下降到25%,科技、运输、金融、地产占比均从低个位数升至10%以上。从企业性质来来看,虽然国企投资金额占比仍然高达70%,但民企占比升势迅猛。国企投资能源占比高于民企。
企业“漂洋过海”是大势所趋,有利于提升我国资产收益。成本固然是推动因素,但企业出海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信贷+地产”支撑的复苏不可持续;去杠杆压力高企,产能过剩仍较严重;人口红利渐退、贫富差距拉大;这都意味着储蓄过剩仍是未来数年的大概率事件, 消化过剩储蓄需要增加对外投资。虽然中国总体上是净债权国,但主要是政府部门拥有庞大的净资产,而非政府部门处于净负债地位,导致我国总体投资净收益率很低,甚至为负,而美国则截然相反。企业出海有利于增加我国海外投资收益,并促进企业转型。
他山之石,未必能攻玉,我国企业出海未必按常理出牌。美日韩ODI 都经历了资源寻求、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战略资产寻求四个阶段, 其产业重心也经历了重化工业、加工组装、高新技术业的叠进。中国身处国际分工的中游,ODI 发展趋势并不完全遵从他国的路径,而主要将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下游发展,以市场寻求和效率寻求为动因,大批低附加值制造业亟需开拓国外市场、转移低效环节。二是向上游发展,以战略资产寻求为动因,投资欧美高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获取逆向技术溢出。行业上看,代表产业升级方向的高端制造业, 以及金融、科技、娱乐、旅游、教育、批零等现代服务业将取得长足快速的发展。而传统制造业亦将逐渐受益于市场开拓和效率提升带来的红利。在企业出海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政府可以搭建信息平台,提供融资支持,协助控制风险,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