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本次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10月29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关键词仍是稳健;证监会强调:依法全面从严监管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回顾2014-2016年历次政治局会议的“货币政策”部分,主要强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注意疏通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而此次政治局会议的“货币政策”部分只字未提“稳增长”,只强调了“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政治局会议2016年7月首提“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但当时是放在“降成本”部分,第二次就是10月这次,将“抑制资产价格泡沫首次”放在了“货币政策”部分,货币政策的重心转向明显。
但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并非不重视“稳增长”,而只是不再将“稳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而是将“稳增长”任务主要交给了财政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国庆”成为史上房地产调控政策最为密集的假期;周小川行长在10月6日的G20第四次会议上表示“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逐步正常化,中国也会对信贷增长有所控制”;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央行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其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中的“广义信贷”测算。如此密集、如此强度的政策信号,加上此次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将“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放在货币政策部分,货币政策重心开始由稳增长转向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拐点已经出现。未来货币中性,监管趋严已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私人部门信贷/GDP与其长期趋势线的缺口高达30个百分点,这不仅远超我们上轮金融周期的高点,也与不少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之前的水平相仿。超级金融周期的顶部已经出现。在短期经济企稳有望的背景下,决策者心中的天平再次向金融风险倾斜。金融周期下半场的开启,虽然后续仍可能有小幅度的反复,但大趋势很难改变。
目前一方面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另一方面货币信贷政策的宽松导致了债务率、资产价格大幅上升,从而推高了金融风险,使得政策回旋余地大幅减少。鉴于此,决策层不得不小心翼翼,央行将努力保持货币政策中性稳健,通过宏观审慎措施来控制信贷增速和金融风险,并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来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这个比较漫长,过程甚至会出现反复。 货币政策重心开始由稳增长转向抑制资产价格泡沫的拐点已经出现,或者换一种说法2009年以来超级金融周期顶部已经出现。我们认为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如下:
中美经济周期差叠加人民币资产高估,将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依旧。流动性扰动与监管从严可能会导致股市的短期波动,但不会改变改变股市区间波动的趋势,因为今年股市坎坷反弹的支撑逻辑是价格复苏下的企业盈利回暖,而非流动性宽松;债市与楼市可能是受到影响最显著的。资金面一直是债券市场大调整的关键,目前债市的核心矛盾与2013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应避免盲目加杠杆、防范期限错配蕴的风险。一二线城市的房价以企稳调整为主。但如果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信贷收缩趋势出现反复,房价仍有上涨可能,但这种概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