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计算机行业:国家政策强力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时代来临

来源:国金证券 作者:魏立 2016-10-24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0月22日,为推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发展,卫计委确立了福建省、江苏省及福州、厦门、南京、常州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的第一批试点省市。“十三五”期间,卫计委将全面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实现数据动态更新。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新兴业态发展,发展远程医疗和智慧医疗,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

“十一五”、“十二五”医改成效显著,“十三五”医改值得期待。“十一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固发展,“四大体系”建设推动我国向实现全民“病有所医”目标迈出坚实的一步。“十二五”期间医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率高达86%。其中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2001年的35.3%下降到2014年的32.0%,为最近20年的最低水平。三级公立医院次均诊疗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增长率得到有效控制,分别从改革前的9.1%和12.7%下降到5.3%和4.0%。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的改善大幅度降低了患者就医费用以及医保的压力。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是到2017年实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阶段性目标的攻坚之年,也是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关键之年。2016年国家提出了10项工作重点,尤其是对深化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及完善医保体系的要求。如果说“十一五”期间的医改是为深化医改做了铺垫,那么“十二五”期间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从试点探索、单项突破,因此我们相信“十三五”期间医改能够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

短期看好区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及运营。目前,各级医疗机构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是面临着统筹规划不统一,数据融合共享渠道不畅等瓶颈。而通过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能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部门、区域、行业间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态写入“十三五”规划,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已经站到时代发展的风口上。健康医疗大数据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涉及医药服务、疾病控制、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养生保健等多方面数据的汇集和聚合,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未来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发展主要涵盖3个阶段:1)按照安全为先、保护隐私的原则,优先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部门、区域、行业间数据开放融合、共建共享。2)集成医学大数据资源、构建临床决策、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支持系统,拓展公共卫生监测评估、传染病疫情预警等应用。3)制定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康档案等基础性数据库,规范居民健康信息服务管理,严格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准入,建设实名认证等控制系统,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长期看好健康医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人工智能的实现基于两个要素,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大量的数据基础。在技术、政策鼓励和资金的3重推动下,健康医疗大数据必将步入高速发展期,从而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开辟极具想象的空间。根据算法先进性和数据的有效性,人工智能的医疗领域的应用将经历3个阶段:1)数据整合阶段,目前深度学习等先进算法已经存在,但医疗数据还存在标准化低、共享机制弱等问题,这使得人工智能在医疗行业的应用领域和效果受到限制。2)数据共享+感知智能阶段,医疗数据融合汇集到一定程度后,人工智能将会在辅助诊疗、图像识别等各种领域发挥功用。3)认知智能+健康大数据阶段,在此阶段,人工智能将从感知智能进阶到认知智能。同时,健康大数据的获取成本将大幅降低,共享机制更为成熟。虽然目前我国整体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但未来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将大有可为,想象空间巨大,医疗将成为人工智能直接造福人类的首要领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